“海之味公司100%全循环水养殖出蛙啦!欢迎围观!”3月30日,漳州海之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海之味”)总经理李寒晓发布的一条视频在朋友圈再次掀起业内对循环水养蛙的关注。视频中,在几个单独分区的蛙池旁,工作人员正分拣密密麻麻的牛蛙,给人第一眼看到的印象就是这些蛙体色好、活力十足。据了解,这批牛蛙是从蝌蚪到成蛙,全过程由海之味牛蛙循环水养殖模式养出,百分百实现无换水。而海之味会将这批蛙制成自有品牌冻品,并充当预制菜开发原料,充分保证自有食品安全可靠。
在向农财宝典-大国渔业记者介绍海之味循环水养殖模式近期情况时,李寒晓特意强调,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在近日联合发布了强制性地方标准《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这个标准将于5月1日起实施。这对于本地的牛蛙养户而言,说白了就是要面临更严格的执法标准,未来不仅是说不让养的问题,可能还会出现严厉处罚甚至承担刑事责任等其他问题。
“这就是海之味为什么要多年坚持循环水尝试的根本要素。”李寒晓坚定地说道,业内有很多人的理解是,企业特意去研发循环水以后,会抬高养蛙行业的门槛,改变原有生态,但这绝非海之味的真正意愿。“我们想表达的是,以后如果哪天传统投机的牛蛙养殖方式不能开展了,在这个产业还需要生存的情况下,我们的循环水养殖可以作为一个能够得到政府认同的备选方法,为这个行业的延续提供另一条选择道路。”
着眼于长远,海之味集团董事长陈泽雄曾多次公开表示非常看好牛蛙的产业发展。他认为,目前牛蛙最大的痛点就是环保质量和养殖安全问题,只要对症下药在技术研发上攻坚克难,就能开启牛蛙养殖新局面,与政府的需要达成一致。在这份初心和动力的驱动下,海之味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资金研发牛蛙水养新模式,并十分重视解决牛蛙养殖尾水处理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他们已经投入两千余万元,不断探索,这也是一个“试错”和积累的过程。
针对牛蛙养殖普遍存在的食品安全、尾水污染、大量耗水三大痛点,海之味从2014年开始探索牛蛙养殖新模式;2018年正式投入第一台AO水处理设备运行成功;2019年增加投资了6台AO设备和4台MBR膜池处理系统,将全部生化处理设备升级为“生化+膜池过滤”,日处理污水2500-3000吨;2021年投入500万研发“固液分离+硝化菌+植物跑道”模式;2022年,海之味推出了“硝化菌+植物跑道”模式,植物跑道主要种植的是狐尾藻、水花生,其生长速度十分迅速,可以吸附一部分淤泥与清水池中的氨氮等有害物质,明显改善水质。相比用有一定毒性的絮凝剂来处理氨氮、总磷,‘植物跑道’更加绿色、健康。从此,中国首个牛蛙循环水养殖模式正式开创,但这也注定是一条艰辛难被理解的道路。
“虽然我们投入了这么多,但这么多年来其实也被很多人不理解,他们既觉得我们养不出来,也认为这个模式是不可行的。”循环水这顶“皇冠”戴着好看,但面对的压力是空前绝后的。
“但现在我们可以无惧风言风语,用事实说话了!”李寒晓兴奋地表示,现在养出的这批蛙是百分之百用循环水模式养出来的,全过程完全没有排水,并且养殖成活率非常高。据她介绍,原来只是用循环水进行小规模养殖尝试,现在已经扩展到300多个池子全运用循环水了,也算是初具规模了,种种结果足以证明循环水养蛙模式完全具备可行性。
“从首批的成活率来看,我们是非常有信心继续扩大规模的。”李寒晓认为,如果继续研发推广,相信离既解决企业用水难问题,又能完成政府对环保严格要求的共赢局面不远了。
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李寒晓也指出了循环水模式当下存在的弊端,比如现在可能还达不到传统养殖模式的高密度或者养殖周期可能会稍长,但她也强调,养殖出来的饵料系数这一块是完全没问题的。
“知难而进,通过强化与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团队、厦门兴牧威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技术团队的合作,我们正在努力针对上述弊端进行攻克,相信很快就能实现循环水成果的新突破,交出一份能让多方满意的答卷。”
据悉,目前海之味牛蛙循环水养殖基地每日可处理养殖尾水超10000吨,循环水设计工艺流程中的各环节都进行了科学设置。该套系统的紫外线有三道杀菌工序,终端的水处理池还有一道臭氧处理,具有高效、节水、节地、排放可控等优点,工厂化循环水养牛蛙亩产可达3万-6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