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安徽的螃蟹其实是被低估的。2021年我国河蟹产量超过80万t,其中产量位列第三位的安徽省河蟹产量在10.35万t左右,产值达60亿元。为了深入了解今年安徽河蟹的养殖和销售情况,本刊记者走访了宣州区的水阳镇、朱桥乡、狸桥镇等乡镇做一线调研。
宣州区作为安徽省水产大县,是传统河蟹养殖金三角地区,也是我国三大名蟹产地之一。第一站,我们首先来到水阳镇。
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全国市场的七分之一幼蟹出自水阳,这些幼蟹常年销售到江苏、浙江、山东、湖北、湖南、西南、西北地区,是中国渔业协会认定的中国幼蟹第一镇。
水阳镇,隶属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地处宣州区最北端,东与狸桥镇相邻,南与养贤乡相邻,西与芜湖市相邻,西北与马鞍山市当涂县相邻,北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相邻。是一座伴水而兴的千年古镇,作为皖南典型的鱼米之乡,水资源是百姓们最为珍视的资源。
养蟹是水阳镇的支柱产业,以幼蟹培育、虾蟹养殖为主导。目前,水阳镇养殖水域面积12万亩,其中,幼蟹培育4万亩、成蟹养殖3万亩。有近8,000户幼蟹养殖户,每年幼蟹产量约7,500到8,000t。
为了进一步对接市场需求,拓宽幼蟹销售渠道,做到养殖户“抱团取暖”,实现高产高效良性循环,在政府有关部门大力扶持下,全镇成立了124家水产专业合作社、334户家庭农场,进一步打通了“农户+农场+合作社”一条龙生产经营,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运作,切实持续增加集体和家庭经济收益,扩大水阳农产品知名度,如“水阳幼蟹”“水阳青虾”“水阳胖头鱼”“水阳大闸蟹”等。
好水出好蟹,近年来,水阳镇坚持以绿色发展为主线,大力发展水产生态养殖,实现了水环境和螃蟹品质双提升。宣城市益隆渔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长荣,去年投资了300万元,承包了400多亩的生态水面。他告诉记者,生态养殖提高了附加值,对他们居住环境,方方面面都有好处。
今年的持续高温致河蟹脱壳时间延长,生长速度减缓,甚至有些蟹塘因缺氧造成大闸蟹大面积死亡,整体产量或不及去年。直到进入十月中旬,才最终成熟、出售,错过了中秋和国庆两大销售旺季。
投苗密度方面,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水阳镇整体投苗密度增加20%,普遍密度都加大了200~300只/亩,甚至更高。宣城市宣州区皖苏水产养殖家庭农场的赵万富告诉记者,他今年3月份开始放苗,今年每亩放了2,000只蟹苗,亩产量在250斤上下。之前是低密度养殖,放1,000~1,300只/亩左右,亩产量在150斤左右。2,000只/亩以上属于高密度养殖,要求技术、管理、资金、投喂要跟上。
宣城市金新河蟹苗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葛其寿称,水阳镇原来有10万亩良田,扣蟹养殖最高峰时有6万多亩,随着成蟹养殖逐渐增多,现在成蟹养殖和扣蟹养殖面积相差不大。每家每户都养扣蟹,但不集中,没有形成规模性,也没有人组织做好质量规范和管理。因此,苗不好卖的时候,有的老百姓亏本后,就养起了成蟹。
养殖模式方面,宣城市水阳腾飞水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叶飞表示,他的养殖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公母分养,另一种是混养。“全母蟹放了1,800只/亩,公蟹放1,300~1,500只/亩。母蟹前期价格不错,我今年2月中旬放苗,在中秋以前就上市了,不过那时候卖得不多,一天只能拿个几十斤到一百多斤,最高时卖到90多元/斤。今年公母分养的,效益比较好,因为母蟹上市比较早。所以我个人认为,未来大闸蟹养殖模式,以公母分养是比较好的趋势。”
效益方面,今年成蟹养得好的,一般亩产在200~300斤之间,卖得好的,亩产值在1万多些,卖得不好的,亩产值也在8,000元左右。每亩投资成本5,000元左右,跟幼蟹差不多。以赵万富为例,他预测今年的利润,在正常的情况下,应该在4,000元/亩左右。一年纯利润20万元左右,但他的螃蟹大部分是在网商平台上销售,同时有自己的客源。“如果是到河蟹交易市场卖蟹,利润就没有这么高了。如果亩产量在150斤左右的,只能保本了。”
今年幼蟹培育情况:高温期影响,老头蟹比往年多,幼蟹容易相互残杀,苗产量比往年下降100斤/亩
放大眼幼体的时间一般在5月5日~18日这半个月内。但今年受疫情影响,养殖户们今年大多没有去省外河蟹大眼幼体产地现场采购,而是由场家直接送货上门。当地镇政府在高速道口设立接驳点,养殖户再去往接驳点接收大眼幼体苗种。因此大眼幼体品质、规格的把关主要靠苗场。
疫情期间的5月份,江苏如东、东台地区,工人无法正常复工,即使人工费用开到1千多元/天也请不到人。由于缺乏人手,加之天气、饵料供应不足等因素影响,蟹苗产量与往年相比减产。
宣城市宣州区成志水产养殖家庭农场贾成志透露,今年大家不是很放心,都增加了投放量,一亩地增加半斤大眼幼体,经过40多d就可以卖豆蟹。“我们的价格保持中等往上,豆蟹卖35元/斤左右。我们的品种主要是长江绒螯蟹蟹苗和早熟苗,早熟苗能提前半个月上市。像今年,早熟苗就占了很大的优势。别人的蟹在脱壳,早熟苗的蟹已经成熟了,那时候2两的母蟹,价格是70多元/斤,现在2两的母蟹,只能卖20多元/斤。”
幼蟹养殖方面,宣城市杨斌幼蟹水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小兵告诉记者,“今年的蟹苗产量不及去年,我们从去年12月20日开始卖幼蟹,高峰期是元月份和2月份,前期卖39元/斤,尾期卖32元/斤。今年放大眼幼体的时候,气温有些反常,高温期比较多,老头蟹产生比较多,老头蟹多了容易相互残杀,幼蟹产量可能比往年下降50~100斤/亩,我们去年产量将近600斤/亩,整体规格有35~60头/斤和60~75头/斤两种。”
杨小兵分享了他的幼蟹培育模式:3月份把塘口整好以后,就开始暴晒,晒到5月份左右,就上水,再进行一次消毒。消毒之后,把水放掉,接着进行培肥水质,然后放3斤/亩的大眼幼体。
投喂方面,5月中下旬用40以上高蛋白幼蟹饲料,并逐步降低蛋白,9月份再提高幼蟹饲料蛋白做到两头精,中间粗模式。去年养殖成本将近7千多元/亩,我们用5母7公作亲本。今年投入成本比往年大,今年增加500~1000元/亩,其中饲料增加200~300元/亩。
此外,宣城市雁翅水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富保补充并建议,蟹苗后期加强投喂,育肥一定要做到位。“今年受气温影响,前期蟹苗吃饵料不是很凶,造成蟹苗偏瘦,后期要增加蟹苗的肥度。蟹苗主要是育肥的阶段,成蟹养殖是中后期了。大眼幼体一般一亩放4斤左右,但我放2.5~3斤/亩,数量少,溶氧度好一点,管理轻松,成本也低点。”
叶飞在水阳镇和江苏兴化设立了两个门店收购流通大闸蟹,门店每天收购1万多斤大闸蟹。他现在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疫情影响了发货。“现在大部分的航班都不正常,晚点、停飞,每天都在发生。很多外地的批发市场,受疫情管控,螃蟹销量下滑,从而影响了螃蟹的行情。还有,每个水阳镇的蟹农,如果到高淳去卖螃蟹,回来要报备,每天都要核酸检测,因此很多养殖户也不敢乱跑。收螃蟹的流通商,也不敢收多,万一遇到航班停飞,销售市场被管控,货就不好走了,造成整个市场都比较萧条。”
货发到市场,资金不能及时回笼,这也是非常棘手的问题。“特别是前年开始,疫情期间的时候,因为我们每天的发货量特别大,都是先发货,后收款。有时候航班耽误了时间,而螃蟹是鲜活产品,耽误时间都会有损耗,损耗是我们来承担,所以回款比以往都要慢很多。因此,疫情期间,给我们造成的资金压力非常大。”叶飞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河蟹经销商是亏本状态,三分之一保本。“今年不但养殖户压力比较大,经销商压力也很大,看到螃蟹就害怕,收多了不见得卖得掉,收3千斤可能本金亏不掉,收1万斤可能要亏本钱,风险很大。”
自中秋与国庆期间,河蟹价格出现过小高峰外,节后价格一直处于下跌走势。调研期间,记者了解到,根据当时的行情,许多养殖户都在存塘等价,如果产量正常情况下,也只能是保本状态;如果产量跟不上去,则要亏本,螃蟹存在塘里,还有希望,所以许多人选择等价观望。
赵万富表示,今年精品蟹的价格还可以,普货价格很低,因为大家对大闸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未来,他想把自己的大闸蟹和幼蟹,继续通过平台的方式销售,省去中间商,让利客户。
袁长荣认为,水阳镇的蟹苗虽然占了全国市场的七分之一,但未能形成真正的品牌优势,卖不上高价,大多数都是走市场流通。“品牌很重要,这需要各地政府与企业携手对优势产区进行资源整合,打造品牌。”
据宣城市宣州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余护透露,针对下一步河蟹产业发展规划,他们有6项建设重点,其中4点关乎养殖端:
二、全面推广“大规格、低密度投放、种草移螺、微生物制剂调水、微孔管道增氧、营造优良生态环境、科学投饵、积极防病” 河蟹高效生态养殖技术,开展虾蟹池塘健康养殖新模式。
三、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格控制药物使用。使用优质河蟹配合饲料,指导河蟹养殖户填写三项记录,为安全质量可追溯体系源头控制提供保障。
四、建立村级经济组织+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性服务企业+基地+农户,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等多样化的形式提高河蟹养殖的组织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