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近年来,为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我市渔业先后经历了湖库拆围和重点水域禁退捕,水产品产量断崖式下降,渔业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倒逼我市渔业实施转型发展。
2023年十堰“”期间,市政协委员李新、彭家清提出关于加快设施渔业发展的建议。记者自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陆基设施渔业,不断提高设施渔业集约化生产水平,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市设施渔业规模达到168万立方米。
2022年12月30日,位于郧阳区梅铺镇泉湾村的湖北汉江鲟鱼谷产业园正式投产。汉江鲟鱼谷项目总投资30亿元,占地面积3000亩,以俄罗斯鲟鱼养殖为主,其中鲟鱼养殖基地共4期,占地面积920亩,将建设全球最大的自流水鲟鱼养殖基地和渔光互补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同步建设国际鱼子酱产业展业中心、国际鲟鱼文化交流中心、探险公园、国际产业园以及室内工厂化养殖车间、室外循环水生态养殖鱼池及环保设施、园区道路、水道管网等配套设施,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汉江鲟鱼谷由湖北清江鲟鱼谷特种渔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该公司是全国鱼子酱行业的龙头企业。项目全部投产后,将形成从鲟鱼良种繁育到鱼子酱、鱼肉制品加工出口、年产值达10亿元的全产业链。
汉江鲟鱼谷项目模式成功运行,为我市渔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如何在新的产业政策下让水产养殖闯出一片新的天地,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
十堰南北气候兼有,水域环境优良、水生种类众多、流水资源丰富。丹江口库区网箱取缔和长江十年禁渔政策推进,倒逼十堰渔业转型发展。依托十堰优质的水资源,发展设施渔业成为重振全市渔业产业的新方向。预计到“十四五”末,全市设施渔业基地规模达300万立方米,水产品产量10万吨,渔业综合产值达到70亿元。
陆基设施渔业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低碳养殖模式,养殖产量是传统养殖产量的数倍,是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抓手,是促进退捕渔民转产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渔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市政协委员李新、彭家清认为,尽管我市陆基设施渔业具有技术模式效果好、环保达标排放少、养殖生产效益高、市场产品前景广等诸多优势,但仍存在渔业基础条件落后、服务体系不完善、经营机制不灵活、渔业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严重影响我市渔业健康发展。
对此,李新、彭家清建议,加大政策支持,由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陆基设施渔业的意见》,市、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设施渔业发展,重点支持设施渔业基地建设、苗种繁育、品牌建设、技术培训等;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广高效健康养殖模式,提高设施渔业集约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投入产出率;强化科技支撑,搭建合作平台,深化校企联动,促进成果转化,加强在种苗繁育、饵料开发、病害防治、产品加工等方面协作攻关,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强综合保障,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为养殖主体提供便利优惠的金融产品。鼓励规模渔业养殖主体开展“农担贷”,并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支持。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4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全市陆基设施渔业的意见》,该意见充分吸收了两位委员的建议,从目标任务、政策扶持、保障措施等三个方面,对我市设施渔业发展提出了具体指导。该局正在根据《意见》有关精神,拟从工作机制、技术服务、苗种繁育、培育品牌、金融保险支持等方面细化措施,强化资金保障、协调金融、保险、科技、农机等各方面支持,凝聚共识,形成发展合力。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陆基设施渔业,不断提高设施渔业集约化生产水平,全市设施渔业规模达到168万立方米。下一步,该局将进一步推广高效健康养殖模式,持续扩大设施渔业规模;指导各地整合包装项目,加大对冷链物流冷冻加工设施设备支持力度;配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符合土地政策和城乡规划的前提下,继续优化用地审批流程,缩短办理时限,为陆基设施渔业发展打好基础。
该局还积极引资引智,赴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对接,组建市级陆基设施渔业服务团队,负责养殖尾水治理、设施设备技术集成优化等及本地特色品种人工繁育等技术服务。推广绿色健康养殖模式,结合十堰实际,选定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技术、水产绿色圈养技术、翘嘴鲌陆基圆池养殖技术等进行重点推广。(记者 吴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