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多次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近日来,有关新疆“海鲜”喜迎丰收的话题讨论不断。新疆产的三文鱼、澳洲淡水龙虾、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品不仅日益受到中国消费者青睐,也成为助力民众增收的重要产业,甚至远销海外,让世界品尝到中国的“新鲜”滋味。不只是新疆,中西部多省份正持续加快构建渔业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海鲜养殖已不再是沿海城市的专利。
海鲜养殖,难在水源,在地处内陆、被称作“离海最远的地方”的新疆,海水从哪里来?答案指向一个关键词——“海鲜陆养”模式。“海鲜陆养”模式指在陆地营造类似于海洋的生态环境,人工养殖鱼类、虾蟹类、贝类等海产品。
2018年,我国水产养殖总产量超过5000万吨,占我国水产品总产量的78%以上。为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经国务院批准,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到,到2035年,水产养殖布局要更趋科学合理,养殖生产制度和监管体系要更健全。在政策支持方面,要建立政府引导、生产主体自筹、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地方因地制宜支持水产养殖绿色发展项目。
近年来,中央财政支持新疆渔业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大,仅2023年项目资金就达8158万元。新疆天然水域渔业资源开发力度逐年加大,冷水渔业发展呈较快增长态势。
据报道,新疆渔业资源丰富,共有鱼类88种,其中土著鱼类46种。2022年,新疆渔业总产量达17.3万吨,在西北五省区排名第二,其中三文鱼总产4554吨,产量占全国内陆产量的15%。
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疆天蕴”)拥有2个年产3000吨的三文鱼养殖基地,还有1个年产5800吨的养殖基地正在筹建之中。公司一年可繁育三文鱼苗种800万尾,高品质三文鱼年产能1.2万吨。除了供应国内市场外,也已出口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2022年,公司销售收入20176万元,利润5657万元;2023年,预计销售三文鱼6000吨,可实现收入约5亿元。”新疆天蕴总经理李春雨说。
除了冷水鱼,新疆多地还巧用资源“造海”,将盐碱水变成“人造海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红旗农场的一处盐碱地智能生态海产养殖基地里,工作人员正忙着打捞、装箱、发运当地产的“海鲜”。工作人员表示,“这里盐碱水资源丰富,我们将其调配成与天然海水较接近的‘人造海水’,模拟海洋环境。9月份预计集中上市的50余吨‘海鲜’,已经全部被预订一空。”
新疆阿克苏市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已经到了丰收的季节。养殖基地负责人周京森介绍,“海虾淡养”指的是把海虾放在淡水里养殖,最大的技术难点在于让海虾适应新疆的淡水环境。
周京森说,一般南美白对虾适应的水温在25℃左右,如果水温低于18℃就不适合对虾的生长了,“淡化过程结束,虾苗进入大塘之后,我们每天要监测水塘的温度、溶氧、pH值、氨氮以及亚硝酸盐的水环境”。
近日,新疆麦盖提县养殖的澳洲淡水龙虾陆续上市,这里的龙虾体大肥厚、肉质嫩滑、口感鲜甜。养殖基地负责人透露,龙虾自9月陆续上市以来,卖了快500公斤。当地一家海鲜店老板说:“自从麦盖提县开始养殖澳洲淡水龙虾,我们就不再从外地进货了,节约成本的同时,品质也能保障。”
目前,水产养殖已成为新疆渔业主产区的富民产业,为乡村振兴、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贡献了重要力量。“我们公司66%的员工为当地农牧民,其中包括部分来自南疆的富余劳动力,养殖、加工、装备技术等一线元。”李春雨介绍,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新疆天蕴还带动当地609户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产业链,利用三文鱼养殖基地的优势资源开展劳务分包、渔家乐、农产品购销等经营活动,至今已连续5年为群众兜底分红共计730.8万元。
数据显示,2022年,新疆渔业总产值达42亿元,较2019年增加9.21亿元。“新疆渔业的巨大发展潜力正逐步释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渔业监督处处长邓康处说,“新疆有六七百座水库,下一步将一水一策进行筛选、逐步开发。随着新疆对水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精细化管理,将为渔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就像驰名中外的鲜甜瓜果,新疆也一定会为大家送上优质的水产品。”
不仅是新疆,农业农村部《2020年渔业扶贫和援藏援疆行动方案》提到,支持内地多省份开展渔业养殖扶贫。其中,在多个内地省份发展冷水鱼养殖。如支持青海省开展陆基冷水鱼养殖试验示范;支持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发展冷水鱼养殖,形成可在冷水资源丰富地区复制推广的典型模式;支持建设土著鱼类繁育保护基地、集装箱循环水养殖基地,构建亚东鲑等冷水鱼现代渔业产业体系,继续开展黑斑原鮡和裂腹鱼类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以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为例,目前景泰县盐碱地已经成功养殖小龙虾、鲤鱼、鲢鱼、虹鳟、金鳟鱼、南美白对虾、河蟹等。据当地媒体2022年报道,景泰县采取以渔治碱的方式治理盐碱地面积已达到2万亩,盐碱渔业更是成为当地一大特色富民产业,产值达到5400万元。
“宁夏用黄河水养鱼已有几十年历史,发展盐碱水模拟海水养殖虾蟹是近些年的事。”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唐亮介绍,宁夏宜渔盐碱水土分布广泛,引黄灌区土壤盐化多属盐土分布类型,盐度多在2—18之间,pH值在7.7—9.3之间,发展海产品养殖优势明显。全区共有盐渍化耕地248.7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2.7%,农林牧未利用的盐碱荒地面积达83.5万亩,主要分布在贺兰县等银川北部地区和中部干旱带,其中盐池县拥有4.7万亩高盐碱地和4万亩盐湖资源优势。
“以渔治碱”是宁夏开展盐碱地(水)综合治理的主要方式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渔业生产,近几年开始在盐碱地上挖池塘养鱼,目前宁夏已利用盐碱地开展池塘大宗淡水鱼精准养殖15.9万亩,累计发展稻渔综合种养100万亩。截至2022年底,宁夏南美白对虾养殖产量217吨、青蟹908吨、加州鲈鱼967吨。
如今的宁夏贺兰、盐池等县区,适水产业发展得可谓风生水起。谈到对未来的打算,唐亮表示,第一要扩大规模。落实盐碱荒地开发利用目标任务,重点对分布在银北地区和盐池等农林牧未利用的低洼盐碱荒地因地制宜实施“以渔改碱、以渔治碱”工程,开展以对虾、青蟹等耐盐碱广适性品种为主导的设施养殖50万平方米、稻渔综合种养10万亩、菜鱼共生生态种养1000亩,积极探索发展大黄鱼、青蟹、鳜鱼等优质新品种,全方位开发宜渔资源。第二要开拓市场。在巩固宁夏与西部其他省(区、市)市场基础上,还要加快冷链物流建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销售渠道。
数据显示,湖北省已实现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规模达196万立方米,力争全年淡水产品名特优品种养殖比重提升到42%以上,不断用多元化的水产品丰富市民餐桌。
武汉地区目前实现的“海鲜陆养”模式主要是通过将循环淡水模拟出合适的盐度和温度,以此实现海洋环境的“复刻”。
在武汉市东西湖区的“海鲜陆养”基地里,负责人透露,今年春节过后,他们就从广东湛江、山东潍坊等地采购足量的海盐卤水,以1∶10的比例进行淡化处理。同时将水温和室内温度都保持在28℃左右,实现全环境的海水养殖。“在这样的模式下,可以实现一年四季有虾上市,亩产量是一般鱼塘养殖的十多倍。”
在位于武汉市汉南区的“海鲜陆养”基地里,已经顺利出产了本地养殖的石斑鱼,接下来还将进行多个海鲜品种的养殖,而湖北省内也已经实现了鳗鱼、南美白对虾、石斑鱼等海产品的“海鲜陆养”,让市民的餐桌既丰富又新鲜。
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黄永涛介绍,湖北有很多资源优势,比较适合开展设施渔业的养殖,“海鲜陆养”是一个比较新鲜、比较好的设施渔业养殖模式,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是值得推广和应用的。
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廖永岩说:“‘海鲜陆养’是将来水产养殖的一个大发展方向。只有农业工业化了,养殖的效益、养殖风险可控性才能够提高。”
业内人士表示,采取“海鲜陆养”模式,提供了一条“致富路”,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海鲜陆养”不仅为解决我国盐碱地的治理难题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方案,还促进农户增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海鲜”走进千家万户的日常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