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全球粮食系统的影响,特别是水稻种植面临的挑战。文章介绍了一种周年高效循环种养模式,通过集成农作物、家禽、观赏植物和水产品,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并缓解土地压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设计亮点在于实现多种生物的互动共生,同时保护传统农业景观。
随着气候变化导致灾害频率和强度不断上升,我们的粮食系统正逐渐陷入危机。洪涝、干旱、极端温度和病虫害等灾害事件变得越来越常见,给作物的生长带来了巨大挑战。加之这些灾害产生的波及效应,使得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变得更加艰巨。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作为全球数亿人口的主要食物来源,其产量与质量的稳定对于维护全球粮食安全具有关键意义。如何以景观方法应对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同时改善农业污染、实现农田产能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设计探索实践途径,创造一个充满希望与丰饶的未来。
中国是产稻大国,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水稻产能品质与景观环境的提质增效是当前农业生产的重要主题之一。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引领下,先进农业技术实践、农田基础设施提升使得农业生产不断改善,同时传统农业景观得到保护与更新,农田、山水、村庄等自然与人文景观相融合,营造出独特而美丽的乡村风貌,为中国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让农田重放光芒。
随着气候变化导致的灾害频率和强度不断上升,全球粮食系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危机,水稻是全球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数亿人口的主要食物来源,其产量和质量的稳定对维护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如何通过景观方法解决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同时改善农业污染并实现农田产能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设计项目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途径,创造一个充满希望与丰饶的未来。本项目以位于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地和无平原内的褒禅山南麓稻田区域为例,以缓解耕地压力、提高农业生产韧性为目标,计划通过周年高效循环种养模式进行农业景观增强设计,以提升农田的生产效益、维护传统农业景观风貌。在方案中我们将农田划分为多个“一公顷”模块,并采用了“稻-鸭-紫云英-虾”的周年循环种养模式,此模式实现了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将农作物、家禽、观赏植物以及水产品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生长,通过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提高产量、降低浪费、缓解土地压力。同时运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每一公顷”管理平台,实现稻田环境的精细化、智能化管控。通过监测气候、土壤和水质等因素,结合大数据分析实现精确的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以及育鸭管理,最大程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营造出新时代稻谷飘香、风禾尽起的高质量农业景观风貌。
设计场地位于安徽省含山县褒禅山南麓,处于皖中东部、巢湖之滨。场地内稻田连绵,肌理独特。但目前种养模式与农业生产结构单一,效益较低,且存在化肥污染风险。本项目旨在于该地开展试点研究,推出新型周年循环种养模式,进行稻田景观增强设计,从而提升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助力未来高效现代化农业的推进与发展。
设计中采用“稻-鸭-紫云英-虾”的周年循环种养模式,以此实现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将农作物、家禽、观赏植物以及水产品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生长。稻田为鸭提供了天然的栖息地和食物源,鸭在稻田中追捕害虫和杂草,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农业环境污染的风险,鸭粪则作为肥料营养稻田,促进稻米的生长;稻田闲置时种植紫云英,其具备优良的景观价值,并且开花过后可以翻入土中成为绿肥;稻田中的水体为虾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实现了稻田与虾共生养殖。此模式通过促进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提高产量、降低资源浪费、缓解土地压力。
在鸭稻共作技术特点和共作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集成多功能的稻田鸭舍,旨在实现稻田养鸭的自动化管理。该设计整合了唤鸭回舍、喂水、喂料、数量统计及反馈控制等多种功能,为农民提供了一种便捷高效的养殖解决方案。同时,将物联网技术与稻田环境管理相结合,打造了一套先进的管理平台,旨在实现稻田环境的精细化、智能化管控。利用物联网技术布置感知装置于稻田环境中实时监测环境参数,农民可以远程监控环境的变化,及时掌握农作物和动物的生长情况。数据经过分析和处理后,可形成详尽的报告并根据结果进行决策调整。所有信息都在数据库中进行集成和保存,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回顾和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稻田的发展趋势,并做出科学的调整与决策。
分析当前世界粮食种植面临的问题,探索通过周年高效循环种养模式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促进多种生物的互动共生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减少资源浪费、缓解土地压力。通过“一公顷”模块的重新布局,使各农田之间形成有机联系。建立管理平台并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稻田环境的精细化、智能化管控,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通过“稻-鸭-紫云英-虾”的周年高效循环种养模式,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多种生物的互动共生,提高水稻产量、减少资源浪费、缓解土地压力。在提升农田效益的同时,注重保护传统农业景观,营造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农业景观风貌。通过建立管理平台并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稻田环境的精细化、智能化管控,通过监测气候、土壤和水质等因素结合大数据分析,实现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和育鸭管理的精确操作,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创新的农业景观增强设计,将农田划分为多个“一公顷”模块,注重布局设计,使各模块之间形成有机联系和较好的管理便利性,打造出高质量的农业景观风貌。
评语一、方案针对当前世界粮食种植面临的问题,通过“一公顷”模块的重新布局,使各农田之间形成有机联系。方案构思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可操作性,且整体设计呈现效果较好。
评语二、该方案在提升农田效益的同时,注重保护传统农业景观,坚持了生态优先原则,体现了较强的环境分析和设计手法,方案营造出了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农业景观风貌。
评语三、设计中采用“稻-鸭-紫云英-虾”的周年循环种养模式,以此实现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设计策略构思周详,工作量充分。
项目名称:风禾尽起——基于周年循环种养模式的褒禅山南麓稻田景观增强设计院校名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指导老师:李哲主创姓名:曹银银成员姓名:周正 赵恒毅 黄若暄 高颖设计时间:2022-10-12项目地点:安徽省含山县项目规模:256公顷项目类别:方案设计-乡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