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境内,依地势自高而低,泰山林果、汶阳粮田、东平湖产等产业遍布各地。泰安农业产业因地形而生,历史悠久、基础雄厚;又因时代而兴,不断创新、日新月异。高低不同、层次分明的农业产业布局,造福了泰安一方百姓。
泰安地处鲁中山区,整体地势以泰山为高点,自东北向西南倾斜而下,地形丰富多样,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湖泊兼而有之,孕育了泰安层次分明、特色突出的“立体式”农业。
泰山山麓雨热同季,适合茶叶生长。形美叶厚、香高味浓的泰山茶便诞生于此,逐渐成为北方茶的代表。
泰山东麓山腰有座刘家庄水库,当地村民称作女儿湖。如今的女儿湖畔,除了游人向往的湖光山色,还有数千亩依山而建的茶园。“这几天寒潮就过来,气温可能降到零下,得抓紧给茶园扣棚。”11月初,泰安市泰山区省庄镇小津口村党支部李金山交代大伙儿,一定要抢在立冬前给茶园覆膜御寒。
小津口村位于泰山东麓的山坳里,东、北两侧靠着大青山,西面迎着泰山主峰,南面濒临女儿湖,村里产的泰山津口女儿茶较有名气。20世纪90年代,泰安市林科院联合省庄镇政府搞“南茶北引”产业示范,山脚下的小津口等几个北部山区村庄成为示范点的绝佳选择。然而,当年刚分到地不久的村民根本不愿种茶。
“很多村都把上面发的种子倒了,当时大家都觉得饭刚刚吃饱,谁会喝茶;再说肚子里刚有点油水,这时候种茶喝茶岂不是把油都‘涮’没了。”李金山说。1993年,镇上引导周边村庄种茶,只有小津口村硬着头皮搞了起来。
1994年春天,小津口村的山坡上披了一层绿油油的茶树苗。“第一批茶叶效益很好,当时每亩能产五六百斤鲜叶,五斤鲜叶出一斤干叶,平均亩收入达两三万元。”李金山说。茶叶分为春茶、夏茶和秋茶等几种,其中春茶产量少,口感好,价格最高,“好茶叶能卖一千多元一斤。”
种了几辈子地瓜和玉米的村民怎么也想不到,种茶能有这么高的收入,没几年小津口村的茶园就突破了千亩。随着茶园面积的扩大,小津口村几十家茶厂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村集体创办的津口女儿茶厂也于1996年正式成立。泰安城里,津口女儿茶的清香飘入了大街小巷。
“现在,刨除各种成本和发展资金,集体茶厂的收入全部上交村集体,每年交三四十万元左右,村民的合作医疗和保险就是用这些钱出的。”李金山说。为提高村民种茶的积极性,集体茶厂的鲜茶叶收购价比市场价每斤高出5元—10元,“算是给村民变相分红。”
如今,小津口村村集体不仅有自己的茶厂,还流转周边2000多亩地建了集体茶园。“年龄大的村民基本都来茶园打工,每人每天能挣100元左右。”李金山说。从管理茶园,到采摘鲜叶,再到炒茶、卖茶,在茶产业链上,小津口人都有活干。在小津口村的带动下,大青山周边已发展起6000多亩茶园,一个个原本闭塞贫瘠的小山村旧貌换新颜,热闹非凡。也正是借助逐渐发展壮大的茶产业,小津口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目前,泰安全市茶园总面积达5万亩,集中连片面积200亩以上的茶园达到22个。今年上半年,泰安市春茶产量643吨,较去年增长28吨,增幅4.67%。今年,泰安发布的《加快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7年)》,将泰山茶列为“三大优势特色产业”之一,着力打造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依山就势,因地制宜。不仅泰山茶富了一方百姓,泰山板栗和黄精、新泰樱桃和山楂、肥城桃、宁阳大枣等产业也给当地乡村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部分产业逐步实现三产融合发展,产业链条延长的同时,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引领当地农村逐步迈上了乡村共富的道路。
每年9月,新泰市刘杜镇的2.3万亩山楂就开始红了。这时走进刘杜镇南流泉村,抬首眺望,好似一股“山红”从村东山坡上奔涌而下,整个村子被染得红彤彤的。南流泉村两条交叉主街上,60多家山楂收购商沿街一字排开,路中满载山楂的车队排出数里,行人只能寻缝穿行。
刘杜镇多山地丘陵,所产甜山楂相比普通山楂个头小一号、着色红两度、口感甜三分。2000年初,刘杜镇就引导村民种植山楂;2010年前后,开始规模化推广山楂种植产业,并推出了免费提供树苗、增加考核奖励等措施。刘杜镇山楂种植面积从1000多亩迅速发展到如今的2万多亩,实现年销售收入1.2亿元。其中,南流泉村是新泰甜山楂的核心种植区,全村山楂种植面积达3300多亩,年产量近1000万斤。
“现在全镇山楂种植户超过2000户,其中山楂种植面积超过5亩的就有786户,各类储存、销售业户已达80多家,山楂冷藏能力超过6000吨。”刘杜镇山楂研究所所长安红强说。刘杜镇的山楂产业不仅能带动当地数千种植户增收致富,还促进周边上万人就近打工。
“除山楂的培育和种植,刘杜镇还延伸山楂产业链条,加快推进山楂深加工项目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刘杜镇党委安连久说。目前,刘杜镇通过引进企业和自建基地等途径,建立了山楂产业基地项目,开发了山楂球、山楂汁等系列产品。
在泰安山区,有产业基础,可发展特色产业;没有产业基础,山林资源用活了也是生态宝藏。泰山西侧九女峰的巨变,就是山区产业转型的生动实践,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体现。
九女峰位于泰山西麓岱岳区道朗镇北部,是泰山的西大门,自然环境优越,植被茂密。在过去,九女峰片区的19个村虽拥有宝贵的绿水青山,但依靠种地过活的农民却普遍不富裕。
近年来,岱岳区将九女峰作为乡村振兴先行区,依托独特的山林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文旅产业,以前的穷山村现在成了著名的九女峰乡村振兴示范区。
九女峰片区的东西门村,现有村民54户117人,平均年龄61岁,曾经是典型的空心村。如今,东西门村旧貌换新颜,仅“故乡的云”高端野奢度假酒店就拥有13套院落,可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乡村度假产品,还能给当地村民提供50余个就业岗位,村集体为此年均增加收入20余万元。
“现在游客越来越多,村民挣钱更多了。”东西门村村民杨庆花想不到,曾经破旧的山村一个个“活”了起来。现在,她丈夫在村里做保安,杨庆花负责“九女峰书房”的保洁工作,一年收入六七万元。
九女峰片区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每年能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可实现营业收入3亿元,直接带动当地1500人就业。
山川披绿,林果生金,一项项践行“两山”转化路径的乡村振兴探索在泰安落地生根。近年来,泰安坚持做强优势果品、做精特色果品,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创新高效栽培模式,着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努力增加生态、绿色、优质林果供给。全市经济林总面积160余万亩,总产量100万吨以上,总产值超过100亿元,特色林果业已成为泰安山丘地区富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发源于山东腹地泰沂山区的大汶河,汇泰山山脉、蒙山支脉诸水,自东向西流经泰安大部,注入东平湖,流域面积超8000平方公里,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汶河冲积平原,孕育出辉煌灿烂的大汶口文化。
“自古文明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汶阳田在今泰安西南一带,因位于大汶河以北,被称为“汶阳田”,如今泛指大汶河流域两岸的沃野良田。汶阳田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发展粮食生产得天独厚。历经数千年,这片肥沃的土地依然是泰安粮食生产的主阵地。
近日,岱岳区马庄镇山东农技推广试验示范基地迎来一场大雪。“这两年风调雨顺,小麦亩产基本在1300斤左右。冬天下大雪,可以说是‘瑞雪兆丰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泰安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丽娜说。
马庄镇位于大汶河北岸,全镇4.6万亩耕地就处在“汶阳田”核心区,自古以粮食高产著称。借汶阳田之利,泰安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的1300亩地小麦平均亩产能达到600公斤、玉米650公斤。2019年6月12日,该合作社小麦最高亩产创下828.7公斤纪录,成为泰安市小麦亩产历史新高。
泰安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从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建设粮食高产田、推广科技田的发展方向。在岱岳区、马庄镇等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帮扶下,合作社从起步时的22人,逐步壮大到300余户社员,经营土地从13.4亩发展到1300余亩,辐射服务面积5万余亩。每亩地小麦产量增加了约100斤,增产幅度近10%。年繁育小麦良种约600万公斤,总计带动农户增收120万元。
“金泗皋,银王卞,要吃麦子下鹤山。”鹤山镇位于宁阳县西北,大汶河南岸,西部多丘陵,东部则是肥沃平原。以前,鹤山镇泗皋村盛产金谷,因此称“金泗皋”;而王卞村周边因盛产银白色的棉花,常被叫作“银王卞”。
虽号称“银王卞”,但王卞的小麦等粮食作物可不少。“我们有1万余亩地,原来大多种着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宁阳县鹤山镇王卞社区郭怀善说。2016年后,当地发挥汶阳田优越的水土条件,开始发展旱稻种植。
9月的傍晚,漫野的稻香已经包裹着大汶河南岸的“银王卞”。“我们与山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对接,引进了旱稻种植技术,并拿出了几十亩地作试验田,第一年的旱稻试种很成功。”郭怀善说。王卞社区流转了近千亩地,进行大规模旱稻播种。
“旱稻这个品种就是喝水少,而且同等条件下,投入是传统水田的一半,效益却是玉米、大豆等旱田作物的3倍左右。”郭怀善说。旱稻种植其实是一项新的高效节水型水稻栽培技术,水稻旱作在水稻栽培过程中不用育苗和插秧,将种子直接播在旱田地里,稻苗生长以自然降水为主,相比传统水稻种植,水稻旱作具有省水、省工、病虫害少、抗倒伏等优点。如今,当地的旱稻亩产已经稳定在1000斤左右,而且市场价格比普通水稻贵好几倍,按照“三年两茬”的轮作模式,土地种植收益大幅提升。
肥城南部汶阳镇、安驾庄镇、边院镇等乡镇位于大汶河北岸,也处在“汶阳田”核心区,当地粮食生产能力和管理模式走在全市前列。
在肥城市安驾庄镇朱家颜子村,成方连片的麦田好似接天连地。然而两年前,这里还是零散破碎的“巴掌田”,既不利于机械耕作,也不利于规模化经营。
近年来,为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安驾庄镇探索推行零碎土地互换并块,加快土地流转和集中连片经营。朱家颜子村实施了“户户换田、两区分作”。“‘一个区域’是群众耕作区,由村集体牵头进行土地空间调整,将有种地意愿农户的承包地合并在一起,作为群众耕作的‘一块田’;‘另一区域’是村集体‘一块田’,将没有种地意愿的农户的土地流转给村集体,由村集体掌握一块成方连片、便于规模生产的土地。”朱家颜子村党支部杜均涛说。
小块低效田变成连片高产田,粮食安全更有保障。今年,安驾庄镇已有8个村的“一块田”面积突破500亩,54个村“一块田”面积达到100亩以上,土地规模化种植率和土地流转率大幅提升。
2022年以来,肥城市在边院镇、汶阳镇等8个乡镇(街道)建设高标准农田4.4万亩,形成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的农业生产格局。目前,肥城累计流转土地40多万亩,占总承包面积的50%以上,粮食生产托管率超过90%,粮食产量在10亿斤以上。
在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种植的基础上,新泰市、宁阳县、肥城市等地还探索了社会化服务“十统一”和减垄增地等粮食种植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和土地利用率。其中,通过“减垄增地”模式,仅肥城45万亩粮田就可增加小麦有效种植面积4.5万亩,增产9000万斤以上,带动农民增收1亿元。
今年,泰安市粮食播种面积575.09万亩,单产471.4公斤/亩,总产271.12万吨,粮食生产呈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的良好局面。
渔民逐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