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农财宝典-大国渔业联合漳州海之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之味“)推出的《牛蛙高质量发展—李姐说蛙》栏目开播,首秀播放量突破61万,直播间里网友连连发问。
众所周知,我国牛蛙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带来的风险和隐患,威胁着行业的持续发展。在全国各地禁养声一片之下,海之味为何率先崛起,成为牛蛙行业示范标杆?
为推动千亿牛蛙产业转型升级,本栏目围绕牛蛙种苗、养殖、饲料、加工、流通等全产业链转型升级进行深入探讨,为推动牛蛙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联农带农助农富农新模式贡献思路。“我们的牛蛙系列直播不是为了带货,而是要讲蛙的愿景、讲蛙的技术,就算是有货要带,带的也是解决养殖户朋友烦恼的干货。”漳州海之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寒晓说。
近年来,在牛蛙养殖的规模越来越大、养殖密度与日俱增的背景下,尾水排放问题日益突出,始终挑战着环保红线,在政府“禁养令”的围剿下,如何突出重围成为各行业十分关心的议题。“牛蛙养殖尾水处理要特别关注总氮、总磷,这两个指标达标后,排出的尾水才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李寒晓表示,循环水之路,是行业看得见的突围之路。
自2008年聚焦牛蛙产业以来,海之味数十年如一日聚焦牛蛙两大痛点问题,打造了从田头到餐桌的牛蛙产业链王国。在养殖端,海之味5年投入资金超2500万元。2018年正式投入第一台AO水处理设备,小时运行成功后,2019年增加投资了6台AO设备和4台MBR膜池处理系统,将全部生化处理设备升级为“生化+膜池过滤”,日处理污水2500-3000吨,2021年投入500万研发“固液分离+硝化菌+植物跑道”模式,开创了国内零排放工厂化循环水牛蛙养殖先河。
“硝化菌菌种经过了多代筛选,其最大的优势是不用补充碳源,当氨氮量高到硝化菌无法处理时,就减少进水,控制硝化菌的负载量,三到五天后,就会恢复到原有的处理功能。”李寒晓表示,尾水经过硝化菌处理后进入清水池,当前,清水池每小时的流量是464.5吨,24小时则能出水10000吨以上。
作为牛蛙头部企业,海之味始终带头解决政府担忧的环保问题与消费者担忧的食品安全问题,加快千亿产业打造步伐。然而,在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以1亩水面养殖4万斤牛蛙计算,平均每斤蛙的设备使用、折旧与维护费用略高于1元/斤,如何减少巨额的投入成为与维护成本,时刻萦绕在海之味团队的心头。
为降低使用与维护成本,2022年,海之味又推出“硝化菌+植物跑道”模式。“植物跑道主要种植的是狐尾藻、水花生,因为它们生长速度十分迅速,可以吸附一部分淤泥与清水池中的氨氮等有害物质,能够明显改善水质,相比用有一定毒性的絮凝剂来处理氨氮、总磷,‘植物跑道’更加绿色、健康。”李寒晓表示,在尝试植物跑道模式时,海之味先后使用了5种植物进行对照实验,同时她也指出,如果狐尾藻种植密度过高,也容易导致缺氧烂根,因此,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拔掉一些。
在这一模式下,日处理尾水量可达10000吨,养殖1斤牛蛙所需设备使用、折旧与维护费用低于1元/斤,大大降低了投入、使用与维护成本。
牛蛙在我国仅40年发展历史,目前仍处于小散户养殖阶段,高昂的工业化养殖模式带来的投入成本,与在2元~20元/斤暴涨暴跌的牛蛙行情冲击明显,在朝不保夕的清拆令下,极大的增加了养殖投资风险。
针对养殖模式缺陷,牛蛙行业为扭转粗放的养殖现状,探索出了一系列“牛蛙+”生态养殖模式,如稻蛙综合种养模式、荷蛙共作模式、层架式养殖模式、鱼塘网箱养蛙模式、尾水处理模式等等,但这些模式或效率过低,或成本过高,或操作难度太大,或对养殖条件要求严苛,难以复制推广。
“普通的养殖户最终还是要回到循环水养殖,但是工业化的循环水养殖,需要专业维护,即使是一次性的维护成本也比较高,不太适合普通养殖户。”她表示,通过种养平衡来实现生态化的循环水养殖是一种较好的思路。举例而言,养殖十亩牛蛙,配套相应的土地和植物,在种和养的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水经过种植业的使用之后还可以循环利用,这样的投入比较小,但是对土地面积要求比较高,种和养都有经济效益的话,就更容易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