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十堰市以生态振兴促产业振兴,探寻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转化的方法和机制,绘就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和谐画卷。
早上7点,丹江口市寨河村这个渔业基地里,8000平方米的车间热火朝天,放水、捕捞、装车,不到半个小时,活鱼运输车已经满载。
供销华西十堰农商城批发商王勇:“一共3000来斤吧,这个鱼品质好,没有土腥味,耐运输、品相好,价格高一点也能接受。”
今年56岁的许文化,曾是丹江口库区的养殖大户。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万多名渔民“洗脚上岸”,在政府帮助下,他400多万,开始搞陆基循环鱼桶养殖,没想到比以前效率更高,一亩塘的水能养出五亩塘的鲈鱼。
十堰丹江口奔富渔业合作社负责人许文化:“原来在湖汊养鱼深水区域,用药各方面风险比较高,我狠下心,一定把这个事情干成,目前我们工厂化养殖基本上是零风险。”
这个基地,就像一个微缩的“渔业博物馆”,见证了许文化不同阶段的探索——1.0版,池塘养殖,鱼的密度受限;2.0版,立体混养,产量不算高;3.0版,集装箱养殖,适合小体量的鱼;如今的4.0版陆基循环鱼桶养殖,自动投喂、控温、增氧,鱼池中的水经过处理还能循环使用。从1.0到4.0,每一次升级,许文化心里总有个信念,往生态养殖的路子走,一定没错。
十堰丹江口奔富渔业合作社负责人许文化:“通过微滤机以后呢,水质比较好,零排放,产量我们一桶可以达到7000斤,主要是环保,三天进一点水,一般进来2%就可以了。”
十堰目前有像老许这样的渔业养殖大户90多家,其中,陆基设施渔业规模超过62万立方米。今年,十堰继续大力推广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池塘“零排放”圈养等养殖模式,计划新增陆基设施渔业规模105万立方米。
绿水可生财,青山能点金。十堰的另一端竹溪县,是“中国茶业百强县”,有32万亩茶园,但茶叶资源长期处于低效开发的状态,茶农的实际收益有限。
十堰竹溪县水坪镇前进村种茶大户余丰:“就是靠天吃饭,因为我们是分户的,没有连片,这里面不会有很大的投入,(包括)灌溉其他一些现代化的驱虫。”
如何“零存整取”,最大限度激活闲置生态资源?两年前,竹溪正式挂牌成立十堰市首家、全省第二家“两山”公司,与60多家茶叶合作社签订协议,将农户分散的茶园集中托管运营。
十堰竹溪县两山生态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谢青:“利用银行零存整取的理念,把整个的所有的闲置的资产进行整合收储之后呢,然后我们在网站上公开地进行招商活动,产生了效益之后进行整体性的开发。”
两山公司还利用茶叶经营权及预期收益进行信用,开发更多产业项目。现在,原本三个月的采茶期延长至个月,茶农亩均增收达到3000元以上。
十堰竹溪县水坪镇前进村种茶大户余丰:“我们会增加劳务收入,还有一个土地托管费,这两项加起来每亩大概可以增加2500元到3000元,分红目前预估每亩可能有个1000元左右。”
基于这几年的实践探索,目前竹溪正在起草全省第一个“两山”转化的机制和标准。从鱼、茶叶,到药材,再到旅游,构建林权、碳汇、水权交易、生态反哺等生态资源的系统性转化机制,全面激活生态资源要素,具有地方特色的“两山”实践转化路径在十堰悄然成型。
十堰竹溪县项目办副主任殷玲玲:“我们现在一直在想着说,能不能把我们现在做的这些经验,通过这种方式去传递出去,同时也是想吸引其他的地方来跟我们促进交流,在后续的工作中,有更多的好的探索和促进,我们的生态资源以一个比较好的方式转化成经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