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鱼、罗非鱼、南美白对虾、澳洲淡水龙虾……“各种你耳熟能详的海鲜水产品,新疆人民都能给你包邮到家。”
新疆的水产“海鲜”如此丰富。作为中国离海最远的内陆省份,新疆的水产品是如何火出圈的,新疆又是如何成为“水产大省”的?
新疆的地形是“三山夹两盆”,高耸的雪山就是优质的水源地,造就了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中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以及新疆流量最大的伊犁河。
新疆的水域面积5500平方公里,全疆宜渔水域滩涂面积超4600万亩。且在新疆的水域里还有着500多种饵料生物,足以给鱼类的生长提供足够食材。
新疆的土著鱼类有五十种,而且分为河流型、湖泊型、冷水性、暖水性等多种类型,其中五道黑、乔尔泰等众多鱼种更是当地特有的经济鱼种,甚至还有不少可作为名特优新水产种质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比如白斑狗鱼、梭鲈、河鲈等已向全国十余个省份推广。
20世纪60年代,新疆水产养殖业开始起步。至本世纪初,“虾兵蟹将”及多种冷水鱼种养殖推广到博斯腾湖、乌伦古湖以及阿拉尔市、北屯市的湖泊和水库。如今,新疆水产养殖“遍地开花”,形成湖泊水库大水域养殖为主,坑塘、稻田养殖为辅的格局。
近年来,随着新疆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曾长期制约新疆渔业发展的产销距离较远、运输成本较高、基础设施不足、冬季漫长寒冷等短板逐渐被克服。养殖户购买的增氧、控温、自动化捕捞等设备都能稳定使用,养的鱼产量高、品质好。新疆的渔业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高速发展。
近年来,新疆各地也越来越重视渔业发展。乌鲁木齐市农业农村部门就把发展渔业养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渔业发展过程中,新疆农业部门还大力推动倡导绿色养殖。通过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鱼菜共生等绿色养殖技术模式,有效降低了养殖尾水氮磷排放量。与此同时,新疆积极推进以鱼净水、以鱼控草、以鱼抑藻,既修复了水域生态环境,维护了水域生物多样性,还把水产养殖变成了富民产业。
在尼勒克县喀拉苏乡三文鱼基地,一尾新鲜出水的三文鱼24小时内便可完成加工、包装、运输等全过程,并送达消费者餐桌。
初冬,位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四十一团草湖镇的新疆南疆特种水产养殖园,直径七米多宽的镀锌养殖池内,罗氏沼虾、澳洲淡水龙虾、黑壳虾、南美白对虾正在“戏水”。
“养殖园首批使用3座大棚,每座棚内有12个镀锌养殖池,每座棚一季度可产虾1吨多,可实现经济效益15万元。”该养殖园负责人罗喜说,“大棚养鱼作为一种新兴养殖模式,投资小利润高。”
大发“鱼”财已经成为新疆渔民的美好生活。2022年新疆全年水产品产量17.3万吨,比上年增长1.4%。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15.95万吨,增长2.9%。尤其是高白鲑、梭鲈等水产品,除满足当地需求外,还销往全国市场及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事实上,早在20年前,新疆的水产养殖行业就已经稳居西北五省区前列。数据显示,2005年新疆水产品总产量近八万吨,渔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已经比农牧民人均收入高出一大截。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新疆渔业总产值达42亿元,较2019年增加9.21亿元。
新疆将盐碱水变成“人造海水”,以海水矿物质比例为参照,再添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调配出适合不同海产品生长的人工海水,促进了人工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2022年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年设立一千多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南疆盐碱水渔业发展。兵团农业农村局编制的《兵团南疆师市盐碱水渔业养殖规划》提出,将大力推进南疆盐碱水渔业发展。
位于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四团的天鹅湖水产养殖基地,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内陆盐碱水域绿洲渔业模式示范”项目的核心示范点。当地通过在盐碱水域生产海鲜及鲈鱼、石斑鱼等鱼类,改良修复养殖环境,继而提高盐碱水渔农综合生产能力。
尼勒克县的科研人员通过“调配”复刻出海水环境,三文鱼的产量可达3000吨,出口到日本、俄罗斯、马来西亚等许多国家。
赛湖渔业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突破高白鲑鱼卵依赖进口、存活率低的瓶颈,将鱼卵人工受精率从30%上升到95%,鱼苗成活率从1%上升到70%,让每年10月底的赛里木湖成为高白鲑的丰收季,产量占全年的60%。
在鱼种引进、繁殖、培育等方面,新疆也一直在不断突破。新疆境内现在养殖着一百多种鱼,一多半都是外来引进品种。即使是新疆南部最为干旱的喀什地区,目前也完成了对美国加州鲈、日本锦鲤的人工繁殖工作,已投入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