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动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做强海上风电及装备制造”“培育乡村旅游等富民兴村产业”……代表委员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生福祉,聚焦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海洋经济、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振兴等话题展开热议,提出不少有分量、有温度的建言,凝心聚力把现代化建设的美好蓝图变为生动现实。
全国代表、惠州市市长温金荣说,惠州将深入学习贯彻习总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安排,坚定扛起广东省委、省政府赋予惠州“加快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使命任务,更加积极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推进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等重大项目建设,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等现代化产业集群,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推动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惠州新篇章。
“近年来,肇庆坚持产业振兴不动摇,积极实施制造业当家‘十项行动’,加快建设更具竞争力的粤港澳大湾区西部制造新城。”全国代表、肇庆市市长许晓雄说,肇庆持续促进新兴产业加快集聚成势,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电子信息三大新兴产业总产值近4年累计增长1.82倍、达1675亿元。肇庆成为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重要城市,纳入省“十四五”规划布局,已有规上企业近百家,覆盖整车、动力电池、电机及电控、底盘及轻量化等领域,去年产业产值超800亿元。当前,肇庆正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着力打造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两个千亿产业集群。
全国代表、揭阳市市长支光南说,揭阳将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各项任务要求,瞄准粤东重要制造业基地优势,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用好榕江实验室、高新区和大南海中试基地等创新服务平台,围绕石化产业的下游、海工装备产业的上游,盯住关键产业链中的创新链开展精准招商,持续做大做强绿色石化、海洋经济两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海洋新材料、海洋牧场、新型储能、氢能等新兴产业,促进废旧塑料裂解、氢能储能等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通过技术改造、数字赋能等手段,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聚焦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代表委员结合自身实际,踊跃献计献策、提出真知灼见。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需要不断提高海洋气象灾害防御与应对能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戴永久建议,围绕海洋牧场建设、生产、经营全过程,就其选址、设备抗风设计、防雷安全设计等进行海洋气象灾害评估,打造包括由卫星、雷达、海上浮标、自动站等组成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专业气象观测网,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平台,提升海洋牧场气象服务能力。
全国代表、汕尾市市长郑海涛说,汕尾将发挥海洋大市优势,聚焦国家及省关于区域协调发展部署,全力做好“融湾”这篇大文章,与深圳共建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支持深圳制造业绿色发展;发挥海洋资源优势,聚焦国家及省关于经略海洋的部署,扎实做好“兴海”这篇大文章,做大海洋牧场,做强海上风电及装备制造,做活海洋文旅融合。随着广汕汕高铁等“大动脉”建成通车,汕尾将推出一批滨海主题旅游产品、网红打卡点,吸引更多游客坐着高铁来赶海;壮大深远海捕捞、水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并通过海洋产业科技研发与人才梯队建设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全国代表、阳江市市长余金富说,阳江将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用好有利条件,推动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主动对接湾区建设,以“营商环境年”建设为主抓手,加快“融湾入圈”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和未来产业并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探索“双碳”实施路径,协同发展绿色能源与新型储能,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能之都;深挖蓝色海洋潜能,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推进深蓝现代化海洋牧场试点项目建设,塑造海洋经济新优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全力推进绿美阳江、海丝名城建设,擦亮幸福阳江品牌。
全国代表,广东粤海饲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工程中心主任兼技术总监程开敏关注深远海网箱养殖建设。“在聚焦新增适养品种培育、设施装备等开展技术攻关的同时,也要不断拓展融资渠道,强化政策支撑,为推进深远海网箱养殖建设提供坚实保障。”他说。
全国代表、云浮市市长李庆新说,去年云浮有1个县、4个镇、60个村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名单,886个投资超500万元的镇域项目齐头并进,2个镇入选广东“百强镇”榜单,17个“政银企村”共建养殖小区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全市972条行政村(社区)全部提前两年实现年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政银企村(户)”共建模式的经验做法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典型案例。“下来,云浮将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结合乡村振兴‘三带’和绿美云浮生态建设,突出县城集聚发展,强化乡镇联城带村功能,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依托温氏、德康等龙头企业,积极培育食品工业、乡村旅游等富民兴村产业,促进一产接二连三,让更多群众就地就近就便就业。”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全国代表、云浮罗定市黎少镇隆久村党总支部李小兰建议,在广东、广西等地布局建设国家级肉桂产业园区,打造国家中药材(肉桂)加工基地、国家南药储备与交易中心,打造肉桂种植、研发、加工、仓储、贸易、康养全产业链。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全国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小波建议,在条件成熟的地区选育引聘一批爱农村、熟市场、会经营的职业经理、技术行家等担任“产业村长”,“我们可以通过发挥涉农高校的专业优势,为‘产业村长’提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支持”。
“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东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是我们‘新农人’学会‘七十二变’、提升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强大动力。”全国代表、广州增城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沈燕芬建议,因地制宜出台相应扶持政策,比如财政扶持、税收减免、融资补贴、用地支持以及免费咨询服务等,为返乡创业“新农人”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
“要办好服务乡村的各级各类教育。”全国代表、肇庆市怀集县连麦镇长岗村种养专业户徐建贤建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乡镇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稳定和安全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