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其重点之一在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进入工业化后期,我国已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以制造业为第一支柱行业的产业结构。面对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我国产业结构与制造强国相比尚有一定距离。跨越高质量发展门槛,需要加快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明显提升高技术产业占比,形成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
工业化后期,要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经济效能。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551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7.3%、39.4%、53.3%,就业比重22.9%、29.1%、4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从这些指标看,我国总体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在快速转型升级中呈现出鲜明特点。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社会需求由以物质型为主转向服务型为主的特点将更加突出;二是数字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生产生活方式将更加智能化;三是低碳将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低碳需求将更加突出;四是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医疗保健等需求将更加突出;五是经济更加强调创新引领,将更加注重科技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的这些趋势蕴藏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和动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工业化后期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主动破解一系列挑战。无论是适应工业化后期的需求变化,还是与处于同一发展水平的其他国家产业结构相比,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多方面的挑战。第一,在制造强国战略目标仍需努力实现的现实下,我国面临着制造业占比持续下降、“过早去工业化”的风险。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第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及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分别为超过20%、不到4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50%、60%~70%左右的产值。第三,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还有较大优化空间,科研与技术服务业占比亟待提升。第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的融合效率不高。横向比较,我国现代服务业无论是与一般制造业还是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水平都低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制造强国,尤其是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水平只有美国和德国一半左右。
工业化后期,要以产业结构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具体地看,第一,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明显提升高技术制造业比重,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第二,加快形成服务型经济新形态。服务型经济形态的重要标志是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价值形态的进一步提升,并不意味着对制造业的挤出。关键是显著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大力发展科研与技术服务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水平。第三,着力形成数字经济新优势,不断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进一步巩固数字经济发展的优势;明显提升数字经济产业渗透率,尤其是推动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着力缩小城乡、区域间的数字化发展水平。
应抓住全球供应链正在重构的趋势。在经贸摩擦、俄乌冲突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影响下,全球供应链重构态势明显。一方面,当前全球供应链安排朝着区域化、本土化的方向重新布局,尤其是针对特定领域或行业的本土化安排,在近两年表现十分明显。2021年,欧盟19国公布“芯片战略”,将投资约500亿欧元冲刺2nm芯片制程;美国决定拨款520亿美元在未来5年推进半导体芯片研究和生产;韩国宣布10年投资510万亿韩元(约合4500亿美元)建设半导体强国;日本经济产业省宣布确立以扩大国内生产能力为目标的半导体数字产业战略。另一方面,全球供应链随着要素禀赋变化发生转移。相关研究显示,2002~2017年,我国多数制造行业的劳动力成本增幅达到5~7倍,而同期劳动生产率总体只增长4倍,以劳动力成本为核心的传统比较优势明显弱化,加速了我国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等东南亚国家转移。
客观判断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的位置。当前,我国是全球制造区域中心,但从价值链角度来看,我国一些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水平。例如,在高技术制造产业中,我国的医药制造业技术先进性水平仅为世界先进水平的42.6%,计算机制造业技术先进性水平更仅有世界先进水平的9.3%。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关键材料、技术与零部件仍依赖进口。以半导体产业链为例,我国半导体产业上游原材料存在较高的进口依存度,硅片、靶材、抛光材料、光刻胶、电子特气等关键半导体制作的原材料对外依存度高达75%~90%以上。我国在高端制造领域如芯片制造、数控机床、分析仪器、大飞机等领域的国产替代率较低,仍依赖国际市场。
以高水平开放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既需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也需要发挥高水平开放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通过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链体系,逐步形成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成为“世界工厂”。基于我国当前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位置,以及全球供应链加速重构的现实,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仍然需要坚持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进行。一方面,以高水平对外开放防止某些产业被“去中国化”,我国产业尤其是对全球供应链依赖较深的产业目前尚不能脱离全球供应链和科技链;另一方面,通过高水平开放加强与伙伴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产业合作共赢,推动国内企业更深更广融入全球供给体系,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中的地位。
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一是加快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适当超前部署5G基站、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中心等关键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布局;稳步构建智能高效的融合基础设施,提升传统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水平。二是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协同发展。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比重由2015年的74.3%提升至2021年的81.7%。需要进一步以产业数字化发展为重点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避免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两张皮。三是加快提升数字治理能力。着力打造数字化政府,大力推进一体化的政务服务和监管体系,加快推动重点领域的数字化供给服务,协同优化城乡数字化服务,完善数字治理的标准与规范。
着力补齐产业发展短板。一是以“补链延链”为重点加快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分类别、分行业摸清我国“五基”短板,对照短板开展专项协同攻关,尽力补齐工业发展的“五基”短板,推动工业大数据创新发展。显著加大重点领域基础研究投入,完善产业链配套措施,加快提升高端制造领域的国产替代率;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着力发展优势制造业,进一步提升优势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以研发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重点优化研发与设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等重点领域的高质量发展;聚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供应链金融、信息数据、人力资源等服务创新发展;聚焦增强全产业链优势,提高现代物流、采购分销、生产控制、运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发展水平;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着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效率。三是着力推动“两业”“两化”融合发展。“分产业、分类别、分重点”统筹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两业深度融合,着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
大力支持以“专精特新”为重点的中小企业发展。《“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形成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是要引导创新资源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支持有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内部研发平台、技术中心等,开展研发活动;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设研发基金、共建实验室、研发众包等方式,共享创新资源、开展协同创新;推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大型企业搭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网络管理平台,促进科研仪器、实验设施等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共享。二是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公共服务供给。支持地方设立科技创新券专项资金,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对各类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载体进行奖励或后补助。开展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建设试点,引导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需求开展成果转化与创新服务。培育建设一批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吸纳科技成果提供专业化服务。三是加强金融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引导地方政府、社会资本成立专门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双创”基金,培育发展专注投资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天使投资。开展风险补偿试点,引导银行信贷支持转化科技成果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租赁等,为优质企业进入“新三板”、科创板上市融资提供便捷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