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上,桶里,一把饵料撒下,桶里成群的鱼儿争相觅食,水花四溅……日前,极目新闻记者在武汉市新洲区涨渡湖农场园滩分厂的兴恒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水循环养殖基地,见到这样一幕“鱼儿岸上养”的场景。一年半来,该基地打造的陆基桶式循环流水养殖颠覆了传统养鱼模式,走出了一条节能增效的现代渔业发展新路子。
1月10日,记者走进位于新洲区涨渡湖农场园滩分厂的这个水产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依次摆放的44个银色大圆桶“巨型水桶”。登上扶梯,站在2米多高的“水桶”旁,方能看清直径约8米“水桶”的全貌。上万尾鲈鱼苗正茁壮生长。一把饵料撒下,桶里成群的鱼儿争相觅食,水花四溅。
水产基地负责人汪绍文介绍,这种“巨型水桶”名为陆基圈养池,因其智能化特点,大家便给它起了这个昵称“智慧桶”,每个大圆桶就像一个小泳池,是鱼儿的“新家”。
“这是镀锌板帆布圆桶,每个大圆桶直径6-8米、高2.25米,可养殖鲈鱼、马口鱼等特色水产。”汪绍文带大家来到大桶前,“我们养鱼和传统模式不太一样,可别小看,大桶里满满的‘黑科技’,技术的突破转变了养鱼方式,实现绿色转型。”
目前,养殖基地有44只“智慧桶”,其中24只桶养殖马口鱼,20只桶养殖鲈鱼,年产成鱼约20万斤,远高于传统水塘养殖。
谈起为何会选择陆基养鱼,汪绍文表示,此前自己一直在涨渡湖农场从事种养殖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陆基养鱼的养殖模式,在新洲区农业农村局、涨渡湖街道的支持和帮助下,2022年7月养殖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
据悉,高密度圆桶养殖是近年来推广的一种循环水养鱼新模式,主要优势是流水养鱼,通过风机实现气体式推水,让池中的水一直保持比较快速的流动状态形成一池“活水”,鱼儿游在这样的一池“活水”中,可以促进鱼的流动性,更利于鱼类生长,生长速度更快,长出的鱼品质更高。
“因为池内水不断循环流动,鱼也游得多些,相当于不停地健身,肉质更好更美味。”汪绍文笑着说,基地里养殖的鲈鱼和马口鱼属于高蛋白、高营养、高价值的特色鱼类,养殖要求较高,市场需求量大、市价高,很受欢迎,早早地就被本省客户预订了。
水产基地的“智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实现一只桶产鱼4000斤—5000斤?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跟着公司技术员李国康探寻基地的神奇之处。
李国康一边观察水流、鱼的进食与活力情况,一边向记者介绍桶装养殖零排放技术。李国康称,基地主要由增氧系统、排污系统、水质监控系统、水循环净化系统、恒温系统等部分组成。“智慧桶”作为鱼儿的生活区,里面配有流水设备和增氧设备,桶下有收集粪便、饲料残渣装置,通过相关设备进行过滤和分离,转化氮磷等元素,分解有害物质,养殖尾水可以循环利用,实现尾水循环利用“零排放”。同时,采取温控大棚技术,可以保证鱼在最舒适的环境里成长,基地两年可以出产三批鱼。
“采集水质溶氧量、温度等参数,对水质实施24小时在线监测。”只见李国康拿起手机,随手点进应用APP,每个水桶内的水体温度、溶氧量、氨氮、亚盐含量、电能质量和安全用电等数据一目了然,手指轻轻一点便直接远程自动控制换水、增温等操作。养鱼新模式让李国康从传统养殖业向生态渔业转型,实现了技术能力升级和增收渠道拓宽。
目前,基地共有三名技术员,都是本村有着养鱼经验的渔民,技术员年收入6万元左右,随着基地的生态渔业技术能力逐步提升,如今每只桶年产值能达到5万元,水循环养殖基地年产值能达到220万元左右。
汪绍文表示,基地除了养殖鱼类,还进行蔬菜、瓜果、谷类、豆类的种植,下一步,还将争取把基地打造成为一个花园式、浓缩版的多元化的农业种养殖园区,寻找农业发展兴旺新路子,推动传统种养殖业向现代化种养殖业的有效转变,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