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默默地在街头巷尾寻找被遗弃的废品,他们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做出了巨大贡献。让我们共同关注和关爱拾荒者,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尊重。
在六五环境日来临之际,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人民战塑”(Peoples vs.Plastics)项目的志愿者,走近城市拾荒者群体,近距离感受他们的日常劳作状态,并为他们提供垃圾夹、垃圾转运袋、小拉车等捡拾废品的工具。
志愿者亲身参与拾荒者对废品的捡拾、分类、打包、拖运等过程。在两天的时间里,通过与10位拾荒者的交流,志愿者了解到了每位拾荒者每天捡拾到的垃圾种类、数量、每种废品的价格,以及他们每天的大概收入情况。
这些拾荒者都没有退休金,每月只有100多元的基础养老金,基本都是从农村来到城市,多数是租房子居住(通常居住条件很一般,租金价格较低),也有少数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他们有的身体有点残疾,生活较困难;有的是为了缓解家庭负担;有位拾荒的阿姨说他老伴得了脑血栓,需长期服药,没有其他收入……总之,大多数拾荒者是为了增加点收入,一方面满足生活所需,不想给子女们增加负担,另一方面,也主要是为了赚点零钱。
这10位拾荒者中,年龄最大的已经76岁。由于年龄、身体状况等差异,每位拾荒者每天捡拾到的废品数量、卖废品的收入等差别较大。这10位拾荒者每天的收入在10元-30元之间不等,有时也不足10元,甚至连续几天没有收入,因为他们的收入受天气影响较大,如果遇到雨、雪、大风等天气状况不佳,无法外出的时候,他们可能连续多天没有收入。有位75岁的阿姨告诉志愿者,她说现在天热了,垃圾桶里老多蚂蚁和虫子,她都不敢伸手翻垃圾桶。因此,志愿者为每位拾荒者购买了一个垃圾夹。此外,志愿者还把从超市买的面条、面粉等送给了他们。希望拾荒者能感受到自己被他人的认可,感受到来自社会公益组织的关怀。
随着北京、上海、杭州等全国49个城市开始试行垃圾分类,小区拾荒者的数量可能会越来越少。但是,他们的贡献不应该被忽视,他们被排斥在社会垃圾处理体系之外,却清理着整个城市产生的大量垃圾,推动了废品回收再造产业链,减少了能源的消耗与资源浪费,但是却没有被纳入某一个行业或者产业的管理体系,城市需要他们,似乎也在排斥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