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摄氏度至21摄氏度,水温恰到好处,水量稳定在每秒3至4吨”...... 仲夏时节,清晨的安顺市黄果树旅游区龙宫镇木厦河冷水养殖基地里,工人们正紧张地为鲟鱼当天的首次喂食作准备。
配好鱼料,塑料桶分装,由几名工人按鱼池内的鱼苗大小分头进行饲养。随着一勺勺饲料被撒进鱼池,一条条鲟鱼在水中快速翻动进食。
“鲟鱼养殖最讲究的是水质,最近降雨多,河水有些浑浊,我们每天早、中、晚定时喂养时,会尤其注意察看实时水质和笼养仪显示的氧气含量。”基地负责人林厚庭操着一口福建口音从不远处走来。
林厚庭介绍,“木厦河水质好,长期保持在地表水Ⅲ类水质,水流量四季稳定,可以实现全年自流水无动力养殖,持续流动的河水保证了水中的含氧量,为基地节约了大量增氧设备所需电力,也确保了鲟鱼健康生长。”
去年4月,黄果树旅游区将木厦河生态渔业项目作为载体,引进福建投资商,并以探索财政涉农产业资金投入模式为契机,为项目注入广州市南沙区的200万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通过组建SPV公司,构建起政府主导下的农银企产业发展共同体,打造目前安顺市水域面积最大的生态鲟鱼养殖基地。
目前,该养殖基地已建设完成上万平方米的净氧池,预计可实现年产量500吨,年产值2000万元。
“这么好的水资源,不利用就浪费了。”安顺市水务、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在木厦村对该鲟鱼基地的生态养殖模式进行了深入了解。
据第三方水质检测机构结果显示,养殖基地地表水进出口水样中的PH值、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硫化物、铜、锌、总余氯等指标均在排放标准值内。其中,基地出水的总余氯指标相较于进水还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原来,木厦河鲟鱼养殖基地有自己的生态“秘诀”。基地的60个鱼池按阶梯状设计,让河水顺阶梯在自由重力下流动,在每一阶梯尾端,均设计了一个拥有四级生态净化功能的迷你净化池。
基地工作人员介绍,这四类普通淡水鱼的功能是消化鲟鱼池中多余的饲料和粪便等残渣,发挥自然净化的作用。
在整个基地的最末端,还设计建设了一个规模更大的净化池,池内种植了一整片绿油油的“净水狐尾”。这种水草又名“狐尾藻”,净水效果佳,可高效去除水中有机物、氨氮、磷酸盐等,被俗称为脱氮“精灵”。
木厦河村村支书雷兴发介绍,“活水养殖下的鲟鱼肉质紧实、鲜嫩肥美,因为全身软骨无刺、营养丰富,已经成为各地食客餐桌上一道美食,非常受欢迎!”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该生态鲟鱼基地通过改进和创新养殖技术和模式,逐“绿”而行,向“新”发力,去年投放的40万尾鱼苗已长大成熟,其中体重3至6斤的,不久后将搭乘水产货车,抵达广东佛山水产批发市场以及省内的水产批发市场。还有部分体重5斤以上,品相较好的鲟鱼将用于出口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待今年鲟鱼出售产生利润后,将进一步带动村寨增收。”雷兴发说,村里年底会得到2万元的村集体固定分红,涉及基地建设土地流转的40多户村民还将获得每年每亩4000元的流转费。
发展生态渔业是贵州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加快农业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生态鲟鱼养殖基地遍布贵州各地。
贵州冷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水温方面全年长期保持在15摄氏度。如今,贵州正积极发挥自身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鲟鱼养殖与加工产业。2023年,全省鲟鱼产量达2.8万吨,在全国排名第二,贵州生态鲟鱼已然成为贵州绿色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