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产生的垃圾,随手丢进垃圾桶内,许多人就认为垃圾已找到它的“归宿”。然而,垃圾其实也有类别之分,有些垃圾经过有效分类之后,从“废物”变成“宝物”,实现再利用价值。近年来,汕头市区部分社区开始试点推广垃圾分类,环保公益组织也深入校园、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垃圾分类当中,成为鮀城的“绿色环保使者”。
手机刷一下,废旧纸皮或塑料分别按照不同的窗口投入,手机APP就能显示并同步积分,还能兑换小礼物。近日,记者在嘉泰雅园采访时看到两台蓝色的“大家伙”,上面分门别类地写有玻璃、金属、塑料、纸类等多种分类回收桶,这就是今年4月份投入该社区使用的智能垃圾回收房。据了解,市民可以通过发放的IC卡或手机下载APP扫描二维码,就能打开智能桶,将带来的垃圾根据标识进行分类投放,设备会自动关门、称重,然后按垃圾重量和类别计算金额换成积分转入居民账户。
住在嘉泰雅园7栋的蔡伯是位热心人,平时对环境保护就特别关注。他告诉记者,旧电池、旧灯管这些物品属于有害垃圾,假如随意乱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垃圾分类非常好,能把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分开来,对环境保护有很大帮助。”蔡伯指着回收垃圾房上的分类标识说,像之前有时不小心打烂玻璃杯,我都会让爱人用纸张或胶纸包好,以防保洁员收取时割伤。如今有了垃圾分类回收房后,有专门的窗口回收,也更加方便保洁员的收取。
嘉泰雅园建成至今已有10余年,去年该小区获评汕头市物业管理最佳小区和汕头市创文强管先行示范小区。而早在10年前,嘉泰雅园物业管理处就已经在社区内设立存放有害垃圾的垃圾桶,给社区居民提供投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的地方。物业管理处负责人表示,智能垃圾回收房投入使用之后,社区居民还是较为支持的。但缺乏专业的垃圾分类宣传推广,有些居民还是分不清哪些属于可回收垃圾。
垃圾分类要真正地融入大众生活中,前期需要进行大量的宣传推广工作。近年来,市绿衡环保志愿者协会与市环保局、市公益基金会等单位合作,开展环保公益进社区、进校园的活动。他们在社区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在居民生活垃圾中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厨余垃圾占比大,其含水量高、易腐烂发臭。为此,志愿者们利用堆肥桶为大家讲解生活垃圾“干湿分类”的方法。
制作堆肥桶的方法十分简单。绿衡环保志愿者在一个小桶中放入沥干的剩菜剩饭、果皮等厨余垃圾,按照一定比例放入配套菌种,然后盖紧密封。经过1、2个月特定温度条件下的密封发酵,就会产生基肥,而这些基肥可用于花木的种植使用。志愿者表示,好的堆肥发酵气味类似泡菜或醋的味道,不会产生厌恶感。市绿衡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蔡锐璇告诉记者,把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分为厨余垃圾、果皮等湿垃圾和干垃圾这两种,其作用在于提高垃圾回收效率,进一步减少填埋和焚烧的垃圾量,同时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培养垃圾分类意识。
市绿衡环保志愿者协会从去年6月开始,先后走访南澳县南光村、洋屿村以及中心城区万泰春天等社区进行入户调查,他们发现大多数居民对垃圾分类都非常支持,但觉得开展实施“很难”。蔡锐璇告诉记者,许多市民表示不晓得怎么分类,垃圾分类之后有什么好处,分类后的垃圾是否能得到有效利用。而涉农社区的居民则较为认同“干湿分类”,因为进行“厨余再利用”或“厨余堆肥”能够给涉农社区提供相对有效的基肥。所以,在初级分类的过程中,志愿者们还是建议从“干湿分类”开始做起。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环境隐患比较突出,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前处置的重要环节,是源头实现垃圾减量化和减小环境污染的关键。生活垃圾分类还可以提高后续垃圾处理效率,降低处理难度,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抓手。
实际上,我国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已有10多年时间。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8个城市作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拉开了我国垃圾分类收集的序幕。这些年来,各地垃圾分类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垃圾分类意识有所增强。在汕头,去年,金平区环卫局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分别在龙眼园南区、金墩园、龙眼小学、海滨大厦、百合社区、嘉泰雅园等六个区域和单位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先期购置社区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含智能分类回收箱、智能垃圾袋发放机、有害垃圾箱、可降解垃圾袋、宣传手册、宣传材料等),并在每个区域内设置一套智能垃圾分类管理系统,通过使用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和垃圾分类减量宣传、督导、培训的开展,并以经济激励手段提升居民群众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效地引导居民群众和学生分类投放垃圾。
“垃圾分类其实并不是新鲜事了,也并非最近才开展,但实施起来有些难度。”金平区环卫局局长汤隆泽表示,要求每家每户改变过去的生活习惯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是一件难事,说到底是个实操性和执行力的问题。目前正在推行的垃圾分类试点,只是做了一些基础工作。垃圾分类是一项全民性的工程,没有市民参与和媒体关注,垃圾分类根本无从谈起。汤隆泽认为,要对垃圾分类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树立“垃圾减量和垃圾管理从我做起、人人有责”观念,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政府引导、全民参与、媒体关注”的良好局面。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在制度设计、全社会参与等方面逐步推进。只有当垃圾分类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市民素质和城市品质才会得到真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