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是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大埔县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优化规划设计、统筹兼顾新建设施与存量整改的需求,多渠道筹集治理资金,加快项目建设,高质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近日,在大埔县西河镇北塘村下北塘村民小组的一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运维人员依次掀开地面上的井盖,查看井底设施的运行状况和出水水质。处理站旁,成片的玉米阡陌纵横,一幅清水润田园的美丽景象跃然眼前。
“蓄水池里的水曾经都是农村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变干净后,可以用来浇灌菜地。”大埔县水质净化所主任胡粤林说道。
2022年以来,大埔县面向全县1591个自然村启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并成立了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领导小组。2023年,大埔县从县城综局、市生态环境局大埔分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农村局抽调熟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人员,组建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整改和项目建设专班工作小组,专职负责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整改和项目建设相关工作。
“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是关键。”大埔县城综局局长吴文新介绍说,为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难题,大埔县引入第三方团队对全县1591个自然村开展深度调研,摸清全县自然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现状,随后分三类实施自然村污水处理设施整体改造工程,一是纳入污水处理厂,二是资源化利用,三是零散收集自然消纳。
大埔县今年已申请获得1.65亿元债券资金支持,完成168个自然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设施改造、98个自然村纳入污水处理厂、523个自然村零散收集自然消纳改造任务,以及部分农村污水处理管网改造工作。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具有数量多、面广、点散、单一工程小的特点。大埔县结合推进农村“厕所”,充分利用已建相关设施,坚持新建与整改两手抓,科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打造农污治理“大埔模式”。
一方面,大埔县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在全市率先采用EPC治理模式。吴文新介绍说,针对大埔县山区地形复杂多变等情况,采用EPC治理模式便于及时设计、及时施工,有效避免影响老百姓出行、建设工期大幅延长、造成国家投资巨大浪费等问题。
另一方面,在全域统筹推进的基础上,大埔县计划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运维整体托管给第三方专业运维公司,由第三方负责技术支持和平台管理、设施巡检、故障清除等工作。此外,大埔县还聘请当地村民参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日常维护和故障报警等简易管理工作。
“下一步,我们打算引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运维统一智慧管理平台,有效解决各镇村污水处理管理不规范、标准不统一、效益不均衡等问题,对处理设施实行统一监管和有效运维。”吴文新告诉记者,基于全域统筹推进和“四统一”模式,大埔县通过优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路径,因地制宜推进集中与分散精准治理,进一步减少长距离管网规划、降低资源化处理规模,实现了建设投资费用节省成本30%以上。
根据农村居住和布局较为分散的特点,大埔县在西河镇北塘村下北塘村民小组实施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因地制宜推进集中与分散处理,分区、分块、分类进行精准治理。如针对下北塘村民小组住户超过30户但少于100户的情况,使用微动力强化预处理罐工艺的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低成本建设和运维,有效破解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效运转难题。
胡粤林介绍说,下北塘村民小组微动力强化预处理罐处理规模为10吨/日,在传统“厌氧+沉淀”工艺设备的基础上,增加了太阳能增氧装置,利用自然能发电进行间歇曝气增氧,有效降解污染物,为资源化利用提供支撑,适用于较小聚居片的村庄。
记者在下北塘村民小组看到,一处集中污水处理设施位于荷花池旁,用栅栏分隔出一块草地,地上有3个井盖。第三方运维项目负责人李剑告诉记者,草地下是一个处理池,每户产生的生活污水在进水井内集中后,通过强化预处理罐完成处理。预处理罐作为生活污水处理后的储蓄罐,可用于取水浇灌菜地、田园等。运维人员打开井盖,只见井内的水清澈见底,几乎没有异味。
“以前村民洗漱、厨房用水等生活污水直排,一到夏天房屋周边就臭烘烘的。现在处理了黑臭水体,房屋周边建得跟小公园似的,我们看着就舒心。”村民杨佐汉乐呵呵地说道。
如今,下北塘村民小组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试点经验,已逐步在大埔县推广。“我们计划在明年完成全县剩余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实现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5%以上,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治长效,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大埔‘百千万工程’进一步走深走实。”吴文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