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此论述的基础上,报告还进一步论及,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在“三个发展”中,绿色发展是从总体上规制了我国未来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走向要符合生态自然环境的基本要求,这不仅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文化、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具体地说,绿色发展具有价值载荷,既具有生态价值、经济价值,还具有、文化、社会层面的人文价值。生态价值的收获是最直接的,减量使用资源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控制污染排放并采用循环模式,可以使生态有机体重回其再生能力范围,使自然与人类重获和解,不给后代人留下一个赤字的生态环境;同时,绿色发展的生态价值中还蕴存着“类价值”因子,它将为人类寻找、合成维系自己生存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物质与能量赢得宝贵的世界。经济价值的显现需要一个时间量的孕育,1972年,由科学家、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组成的民间学术组织──罗马俱乐部发表了著名的《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提出了自然界的资源供给与环境容量无法满足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的观点,它在给世人以极大的警示的同时,也似乎设定了一个 “死局”,即经济与生态的对立,从而引起了学界、商界的极大争议;近些年来,更多的学者赞成,从本原意义上讲,只要人类趋于“公正、平等、理性”地对待自然,坚持绿色发展,两者之间并非是鱼与熊掌的关系,即只要人类能够厘清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以前瞻的眼光推动生态新产业的形成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就一定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收获丰厚的经济回报。人文价值较之生态与经济价值似乎间接了许多,但它对人类“类”本质的复活和完善具有更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意义。绿色发展从长远看能够度地促使人本身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不断改善人的衣食住行,生态和谐能够增强人类“类”存在的安全性和当代人的生活品质,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能促使人逐步摆脱工业文明制造的“单向度”性,不断进化为完整的人。
循环发展主要是针对解决好资源约束问题,它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自然资源,按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是 “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它是有限的,有些是不可再生的。然而经过工业文明 “蹂躏”后的地球资源,早已捉襟见肘,难以为继,我们从世界土地资源危机中便可洞窥一斑。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过度使用也造成对土地资源的直接破坏,表现在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和土壤污染等方面。据估计,目前世界耕地的表土流失量约为每年230亿吨,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全世界约有30%到80%的水浇地受到不同程度的盐化影响,由于盐化和水渍而损失的土地每年高达20万至30万公顷。我国的情况更不容乐观,有资料显示,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而城市化进程伴随着沙漠化,可居住及可利用土地都是50年前的一半。中国的西部,和其他有生态压力的地区已经很难养活居住在那里的人口了。未来,将有22个省市1.86亿居民需要安家,然而,其他省市只能收纳大约3300万人,那意味着中国将有1.5亿生态移民,或者叫做“环境难民”。为此,唯有力行循环经济才能拯 “资源”于水火之中。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 “原料——产品——废料”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断裂链条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但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只有一部分或一小部分转化为产品,其他部分则作为“三废”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去,其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按照循环原理补上“废料—原料”这段链条,形成“原料—产品—废料—原料”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闭合链条,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真正将生产整合到生态系统的大循环中去。
自工业文明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大多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这种污染治理模式是治标而非治本的,结果是事倍功半。 20世纪下半叶后,一些环境人士开始呼吁污染治理必须变末端治理为源头控制,即控制废物生产的优先顺序是: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首先要在生产源头——输入端就要进行产品的绿色设计,以节约资源并预防和减少废物的产生;其次是对于源头不能削减的污染物和经过消费者使用的包装废弃物、旧货等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最后,当避免产生和回收利用都不能实现时,将最终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实现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能够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看,都应该成为环境保护的一种理性选择。
低碳发展主要针对的是节能减排,污染排放和气候变化问题,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础,以能源依赖度小,温室气体排放小这样的经济模式。
工业社会的高碳生产和生活模式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特别是大量燃烧煤炭和石油,以致向大气中排放过量的二氧化碳,产生地球“温室效应”,导致地球不断增温,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保罗·霍肯在他的代表作《商业生态学》中发出这样的警告:“我们正处在10亿年才有一次的碳氢化合物疯狂使用的顶峰时期。在未来的50年内,这一物质燃烧所产生的废气给地球造成的影响相当于给地球罩上了双层玻璃,而它对气候造成的影响尚不得而知。 ”事实上,由于近50年工业生产使碳排放量增加了3倍,造成地球气温因此显著提高,全球各地极端化气候的发生频率和在全年所占时间都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如果人类再不改变既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减少碳的排放,那么将来的破坏性可能会使现在的破坏性相形见绌。我国作为最大的新兴发展中国家,是能源消耗大国,又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户,为了中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承担保护全球环境的大国责任,我们必须立即改变高碳即自然资源高消耗、二氧化碳高排放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模式。
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资源低消耗、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它的基本要求是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降低能耗和开发新能源;它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的实质是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生产和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转变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从具体处着眼,必须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开发低碳技术;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改善土地利用,扩大碳汇潜力,提高森林、耕地和草地对温室气体的吸收和减少排放,并保持或增加它们的碳库存量;等等。
目标已经明确,已然打开,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绘就美丽中国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