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杏彩体育官网下载:和谐社会与生态平衡

2024-08-24 19:41:07

作者:杏彩体育官网下载地址      来源:杏彩体育官网下载app
和谐社会与生态平衡

  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战略环境评价的内涵的话,那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各类活动的总能量,不能够超越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我们搞战略环境评价主要就是看无论你是什么样的工程、什么样的计划,都应当在不损害、不破坏、不干扰生态服务能力的限制之内。假如说一个工程超出了生态服务功能以上,超出了环境能量承载以上,这项工程肯定是不应当被批准的。即使它今天看来没有危害,在明天、后天也可能会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巨大的危害。因此,我们说,战略环评是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把关者。这是我对战略环境评价的基本认识。

  生态平衡就是一个重要的指针,这个指针说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也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好,努力地去实现中国现代化也好,都应当在不违背、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来实现。这样的实现才是扎实的、健康的。只有不违背、不破坏生态平衡,才能使全人类,尤其是全中国的发展走上一条健康的、理性的道路。

  第一,生态平衡是和谐社会的自然基础。也就是说,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物种存在于地球之上,我们所依赖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际上就是自然界,如果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了、崩溃了,那么和谐社会是不可能建立的。

  我们通常讲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讲全世界共识两大主线,两大核心内容。第一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肯定应当处理好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科学发展观里面讲的“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其实就是可持续发展里面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提炼。我们用一句话来说明这个问题,就是人类向自然的索取。这个索取包括了自然给我们提供的整体环境条件,例如整体的温度范围、整体的湿度范围,整体的地表面存在的位置等等。还包括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以及有赖于生产和生活的各类矿产资源等等。

  人类在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过程当中既索取了自然的各类财富,我们对自然本身的回馈的水平和强度是不是抵消了人类向自然的索取?这是一个可持续发展非常关注的关键问题。如果我们实现不了索取与回馈的平衡,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要受到自然的惩罚。比如,环境保护实际上就是人类对自然的回馈。环境保护本身就是我们帮助大江、大河、大气、大海等等消纳我们自己所产生的各类有害、有毒物质以及各种废弃物。这种平衡应当是可持续发展的一大主线。当然可持续发展还有第二大主线,就是要平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表现为人际关系——也就是收入不同,各个阶层群体之间,代系关系——就是当代之间和后代之间,中部和东西部的关系,以及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是互相损害还是互利和谐和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理论贯穿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这两大主线。而这两大主线年以后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当中得到完善、升华和提炼。科学发展观本身就应当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一种更加明显、更加准确的提炼。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的生态足迹已经超过了全球承载能力的20%,人类在加速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全世界在150多年工业进程当中,我们对自然界的资源、能源以及自然环境方面的干扰,应当是超出以前的几万倍。

  现在经常提到干部的政绩,我们过去比较清楚的是财政赤字,知道借了钱将来要还,银行将来要还。要是问一个干部生态赤字怎么样,他就会基本不管,留给后代。我们通常讲借债要还,父债子要还,我们留下的生态债务,后代一个也逃不脱。因此生态赤字要逐渐和财政赤字一样引起中国未来发展的充分注意。这两大赤字将来都应当作为衡量国家健康发展的一个基本主要内容。

  要正确认识中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必须要了解如下的背景:世界上国土面积在70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国家有6个,包括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等。在这6个国家中,中国的资源总量或者说基本的生存条件在总体上还是有优势的,但是所有优势在被13亿人口这个分母一除掉之后,统统变为了劣势。例如,中国65%的国土面积是山地和丘陵。我们要在这上面建设、发展,当然要比平地付出的艰辛更多。中国33%的国土面积是干旱区荒漠区,70%的国土上每年遭受到典型的东亚季风的影响区,东亚季风给中国带来的自然灾害在世界大国当中是罕见的。我们有17%的国土面积构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中国的平均高度是世界高度的1.83亿。我们是在高平台上搞建设,这样它的稳定性,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可想而知。

  中国的人类活动强度很高。我们有13亿人,以每年土壤和岩石的搬运量和运输量的总和作为一个指标,世界有一个统计,每年中国总强度是380.17亿吨,每概是33吨左右,而世界人口平均是15.6吨,也就是说中国平均翻动地表面的频率和总量是世界国家的一倍还要多。还有一个指标,就是中国发生自然灾害的频率——这个频率的次数是以每损失多少经济,死了多少人,损失多少面积来算的——公元前181年,每年1.6次,逐渐加大到现在每年的3.9次,从现在到未来得30年当中,我们还可能增长到4.1次,以后慢慢会基本上保持在这个量上。

  我们再来看的污染。中国生态环境的脆弱带致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3.6%左右。中国的黄土高原(陕西安塞)近25万年以来生态环境在不断地退化和演变。到了现在,根据地球遥感卫星图片来看,已经找不到一片比较平坦的土地了。这种现象是有自然侵蚀的,但是自然侵蚀再加上人类不断增加的活动、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对地表面的需求量的增加,共同造成了这种人类活动对于地表干扰的现象。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只有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路,才是中国发展的前途所在。以上是我报告的第一部分。

  一个生态型的社会必须克服的基本瓶颈有五个:一、人口的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的背离。在新中国建国前30年,人口的再生产数量很高,物质再生产没有跟得上去。因此长期处于一种短缺经济。这种短缺经济尤其是粮食的短缺,使得中国整体的发展构不成一个生态型的社会。当人口总量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不能得到基本满足的时候,那么这个社会永远不可能是生态型的社会。到了上个世纪的90年代以后,中国基本告别了短缺经济。人口的再生产和物质的再生产之间产生了良性的好转。但是不要忘记,现在中国的人口列车仍以巨大的惯性每年800万—1000万的增量向前奔腾,还要延续30年—40年左右。我们如何保证这些人口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我们生态型社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二、资源的生产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背离。过去我们过分注重资源的生产价值,无论是土地资源还是水资源,我们把它的生态价值特别是对整个构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当中的生态服务功能忽略了。忽略的结果,使得我们对于生态型社会的体会比较浅,而且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联合国曾经在非洲的刚果河流域做过一个实验,把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们叫在一起,在热带雨林当中砍掉了一公顷的树木,然后计算它的价值。最后算出来,如果造纸或者是做木材做家具等等,它们能够换来的价值是多少?生态学家就把这片森林在整个生态系统当中的生态功能、生态服务能力,它对水、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等等都算进去,最后计算的结果是生态价值高出生产价值31%,二者之比是1:1.31左右。大家可以看,在过分强调资源的生产价值,而忽略掉它的生态价值之后,我们实际上欠了大自然的债。

  第三,环境容量的无偿占有和自觉养护的失衡。我们每天的生产生活当中,都要把自己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抛弃到我们的自然环境之中,丢来丢去,你丢我丢,直到最后变成了环境容量无法消纳这些东西。一直到现在,我们一些企业、生产者仍然对于环境容量还是抱有无偿占有的心态。什么时候它和自觉养护,自觉维护,自觉的保持,自觉的回馈相平衡的时候,那么生态型社会才有可能实现。

  四、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失衡。过去我们注重效率当然非常必要,但是公平就不重要了吗+?我们通常讲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有三大元素。第一个元素是发展动力,用高效率或者是先进的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我们单位时间的产出等等。第二个元素是发展质量。质量主要是考虑在生产过程当中,从源头到末端,整体的过程当中对于环境本身的干扰和破坏是怎样的,如果破坏超出了环境容量,那么这种发展质量不高。第三个元素就是公平,也就是说发展的成果要有利于或者是汇集群体社会成员。虽然在发展的过程当中,知道经济发展的增长是有区域不同的,我们不可能要求西北地区和东北一样,产出那么高,这个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也不能说谁经济产出高就应当享受过多,必须把发展的成果汇集到全体社会成员,使每个人只要他生下来就应当享受社会提供的基本界限以上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说效率和公平之间的不协调必然不是一个生态型的社会。

  五、经济运行成本外部化必须得到克服。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社会主题,企业当中如果你在生产过程当中该付出的成本的不付,而推到社会上让别人付出的话,作为企业公民是不合格的,这将会导致制度失灵。

  我们要建立所谓节约型社会,需要通过循环经济,通过各种手段、法律、法规等等来建设。节约型社会不是简单的节约几度电,节约几立方水。这是非常必要的,但不是节约型社会的整体。作为一个节约型社会的体系,必须有八个部分共同组成。第一,要有节约型的制度,有法规,有法可循。像我们的战略环境评价法,它的完成真正来讲是节约型制度的非常集中的体现。因为你看起来限制了某些发展,最终以来是给整个人类和地球节约了巨大的资源。第二,构建节约型政府。比如说把空调温度提高两度,更重要的是政府在制定计划,执行项目的时候首先是以节约出发点,或者是以环境战略去制定这个策略。我们现在很多事情都是政府在里面起到主要做到。第三,才是节约型的生产,包括各种各样的产业。第四是节约型的消费,中间消费到最终的消费都在内。然后是节约型的城市、节约型的社区、节约型的家庭,共同形成一个节约型的文化。

  我想一个节约型社会的体系,如果我们不能包括这八个方面的基本的实现的话,那么节约型的社会是不可能达到它的基本要求。

  大家的城市住房用地已经占整个城市用地的30%,将近1/3。中国城市住房的能耗只占全国总能耗的37%。中国城市住房的耗水只占全国城市耗水总量的32%。中国城市住房的用钢已占全国城市建设用钢总量的20%。这是我们住宅、房地产高速发展以后的基本现状。

  中国的城市如果和发达国家相比,城市住宅的能耗平均高3.5倍。住宅的平均耗水高出30%,每平方米建筑用高材55公斤,大致是发达国家平均高出20%,主要是钢质量的问题,钢本身所起的功能还没有达到它应当达到的标准。

  中国和加拿大典型高层建筑的热损失评价。北京外墙大概每平方米损失1.5,加拿大是0.36。窗户,中国的北京4.6,加拿大只有2.86,中国的屋顶损失是1.26/平方公里,而加拿大只有0.27。

  另外中国的劳动生产力偏低,世界劳动组织发布的公告,美国一个劳动者一年创造60728美元,欧洲大概是40000多,香港也是40000多,中国三大功能区,每年人均创造8800美元。劳动生产比较低本身就是我们素质不高体现出来创造财富的价值和能力还不够。

  刚才我所讲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是要以生态型社会建设起来的完整图景作为我们的一个前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目前还差的比较远。

  我们必须承认循环经济本身,在近20年来,在国际国内都有大量的发展。但是我们也知道循环经济的产生也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所依据的。这就像其他的仿生学一样,这也是我们向生态系统学习的结果。我们知道循环经济的宏观表达是要把自然、经济、社会在运作过程当中要形成一个整体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的微观表达,在企业层面乃至在更大的产业链层面是线性经济向一种循环的、闭环形经济形态转化。从源头资源减量,然后再利用,再循环,使得尽量少用资源的情况下,要重复利用,多次利用,使得我们达到少用资源,少消耗能源的结果。

  我们首先看宏观循环经济,我们生态系统的三大组成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就是我们的绿色植物,通过太阳能的转化使得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过程。生产者生产出来的第一生产力或者是初次生产力要被消费。谁来消费?我们知道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包括人。这些过程当中我们构成了消费者,大家知道如果没有中国的第一生产力,消费者也负担不起。每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在自己的一生过程当中排出的废物最后都要被分解者——微生物集团短时间内分解,在成为下一个循环的养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生态系统已经形成的一个稳定的、良性的循环系统,上游的人洗菜到下游还可以来用,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但是到了工业时代以后,这个循环打破了。我们的生产不仅包括现代的农业,还有大量的工业。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多,积聚的废弃物越来越多,污染物越来越多。而我们的消费者,现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且是越来越不满足。他们在生产消费的过程中所抛弃的废弃物、污染物,分解者已经没有能力分解。单凭大江、大河去分解它已经不可能。我们从循环经济的宏观层面上寻求解决,就是要加大分解者能力,使得整体运转仍然能够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的结果。我们是要搞战略环境评价,是我们从根源上帮助宏观循环经济的形成。尤其我们看到实际上循环经济的整体从宏观层面来讲,从战略层面来讲就是我们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果。

  生态平衡是整个社会建立的自然基础,如果这个自然基础不存在了,那我们什么社会也就不存在。当我们基本保持一个生态平衡状态以后,我们才有可能进一步在这个环境当中生产、成长、进步,最后能够使得全人类在一个共同文明的基础上达到一种高度的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有三大理论体系。一是社会燃烧理论,也就是社会为什么会不和谐。什么才能燃烧?必须有燃烧物质,必须有助燃器,必须有起火温度,社会也是一样,社会为什么会发生,发生群体之间的矛盾?第一就是它有社会的燃烧物质,这个燃烧物质就是人和自然不协调,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不协调,利益分配的不平衡等等。我们用28个社会指数的变化来衡量社会燃烧。积聚的人越多燃烧的就越多,燃烧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还要有燃烧的助燃器,自然界就是氧气或者是空气。社会的助燃器是什么?整体的心理状态。因为心理状态的变化,如果我的心胸比较狭窄,同样一件事情到我这里就叫起来了,而有的人容忍性就比较强。当然还包括社会媒体,媒体的误导,以小代大,以偏概全。最后还有燃烧的点火温度。点火温度往往是由自然引起的,大家可以看出每当一个王朝覆灭的时候总是伴随一次非常重大的自然灾害,李自成如此,清朝的时候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界本身往往它的巨变将会对社会燃烧的理论起到一个导火线的作用。也就是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的结果。

  三是社会行为的熵理论。每个人对于社会、对于人的态度的不一样的,有六大规则。包括人类普适“最小努力”的原则;自发追寻“熵最小”的原则——在人类界,我们总是想冒尖,科学也是一样,只要第一,不要第二;自觉维系“心理平衡”原则;持续激发“情商共鸣”原则——就是我崇拜的人跟我说的话和别人跟我说的话所起的作用不一样;社会取向“倒U型走势”原则——老是觉得以前好,往往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觉得不好——等等。还有一条,就是都希望让别人遵守公约而自己可以例外。红灯我可以闯,你就不可以。

  我们要做公众参与,要做环境的战略评价和战略环评,如果我们不知道社会心理状况的共性或者是追求,将来我们也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

  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需要一些人做工作,但是更重要的是,国家要有自己的规范性的制度。其中有一些制度就和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有关系。

  一是国家产业补偿制度。这个十分复杂,应当把每一个产业在它的产业链当中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它对环境本身所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进行补偿,这样随着产业链的产业增加,贡献本身的大小要进一步提升。根据产业链本身的位置及其所作出的对财富积累的贡献和对自然状况的一种干扰的净值来计算。世界上已经开始做了,我们也在做。真正它的本质,我们正在遵循一个60年代、70年代投入产出。但是在不同链条当中你对环境本身的干扰的破坏的能力,以及你自己的水平要算出来,这样你所造成的贡献和你造成破坏的差值,如果有的话,你就需要补偿。包括第二产业当中的源头产业和后续产业之间的基本关系。一旦我们建立起了,我们对战略环境评价也好,生态补偿也好就有了一个定量的依据。

  二是生态补偿制度。我们有区域的,包括东部、中部,对于西部的生态屏障、脆弱地区补偿该怎么做,是一个面上的。从一个线上,大江上游对中游下游的关系怎么处理。以及一个点上,比如水库建设移民的生态补偿。我们从点线面三者之间的生态补偿中,可以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社会和谐的关系。通常我们移民的时候为什么矛盾那么到,就是生态补偿制度的不健全或者是不合理引发的。

  三是国家灾害补偿制度。灾害大家都不愿意发生,但肯定要发生。在某一个地方是随即的,在全国大局面来讲又是必然的。这种灾害发生在哪里,实际上不是那个地区应当承受的灾难,应该是整体社会都应该分担,这样社会才能和谐。

  以上是我所讲的和今天的主题本身表面看起来好像联系不大,但是从整体来讲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只有从战略上、根本上把握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在不超出生态服务功能提供给我们的服务价值和不超出环境容量的承载力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所向往的未来,无论是工业化道路,还是节约型社会,还是和谐社会,才能得到彻底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