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智慧养殖系统,能实时进行水质监测;几台显示器,可全方位展示鱼群生长情况;无需海水,就可养殖500余吨珍珠龙胆石斑鱼……淡水“变”海水、内陆养海鱼,看似天方夜谭,但在宿州海璟水产养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海璟水产”)已成现实。
海璟水产成立于2019年6月,是一家集种苗繁育、水产养殖、设备研发生产、项目规划实施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型企业。依托数字化智能设备,海璟水产创新水产养殖模式,打造智慧渔业基地,让海鱼“游”进内陆,不再是沿海的“专利”。
“陆养海鱼”,顾名思义,就是在内陆地区利用智慧农业、环境工程、物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进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海鱼。
为何要“陆养海鱼”?从宏观背景来看,随着物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渔业正朝着智慧渔业加速转变。与此同时,2020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以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示范推广一批水产养殖品种和技术。因此,作为一种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模式,“陆养海鱼”模式应运而生,为渔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契机。
“另一方面,过度捕捞、供给不足、海水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迫在眉睫,探索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养殖模式成为水产人的必由之路。”海璟水产总经理魏晓东介绍,过度捕捞与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凸显,国内不少河流和海域陆续实行禁渔期,导致产品供给不足,消费潜力难以释放。同时,海水污染一直备受关注,进而也影响了海产品的质量安全。
“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广绿色健康的养殖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高品质的海产品。”魏晓东表示,自创立以来,海璟水产就秉持“绿色环保、资源循环再利用、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宗旨,以“养殖出让消费者更放心的海产品”为目标,积极探索“陆养海鱼”养殖模式,实现了全流程零激素、零抗生素、零排放、零污染。
“我们使用的RAS智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是一种新型工业化、全自动循环的生态养殖模式。”公司养殖部负责人刘豪告诉记者,通过一系列水处理单元,对水体进行物理过滤、生物生化处理、消毒杀菌,可以将淡水“变”为海水,模拟深海生态环境,来进行工厂化、智能化的海产品养殖。
要实现真正的“陆养海鱼”,不仅要将淡水“变”海水,还要解决水质优化问题,如水质富营养化、水体滋生病虫、排泄物等。“用水过滤和再循环系统代谢养殖用水,去除养殖水体中的残饵粪便、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再经增氧、调温后,把净化的水体重新输入养殖池循环利用,可以保持水质的安全洁净与品质可控,实现全封闭全自动的循环水养殖。”刘豪说。
据介绍,海璟水产目前总占地面积200亩,一期项目已建设包括1个养殖水处理区,2个养殖车间,1个主配电房,1个管理用房等相关附属设施。走进养殖车间,只见24个大小、面积一致的养殖池整齐排列。“我们只养殖一种海鱼——珍珠龙胆石斑鱼,10月刚刚销售完,产能超550吨。目前正在进行水处理,约11月中旬可投入下一批鱼苗。”刘豪介绍,车间配备了智能控温系统,让养殖池水温和室温处于相对恒定状态,更有利于鱼群的生长。
在实验室,记者看到几台电脑上实时显示出温度、pH值、盐度等参数。“一旦有某项参数出现异常,我们能通过电脑远程控制电气化设备进行处置。”公司办公室主任郝莉莉告诉记者,传感器与物联网的结合,实现连续、封闭式的养殖自动监控,配套信息化的科学养殖监测体系,可实现生物技术监测和远程监测交叉验证,实时预警和及时维护养殖状态。
“今年5月,在2023第六届渔博会上,我们携RAS智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及整体解决方案亮相大会现场,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郝莉莉说,“除此之外,我们还尝试将养殖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做成预制菜,带到大会现场与参会人员分享,广受赞誉。”
预制菜是经提前加工处理的菜品,用户只需按照个人需求简单烹饪即可便捷地享用美食。“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年轻人不会做饭、没时间做饭,预制菜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像海鱼这样处理制作较为复杂的食品,更是深受消费者的欢迎。”郝莉莉表示,海璟水产在新赛道上虽是“小白”,但自养自产自制,能保证源头食材的新鲜、安全、健康,依然拥有很强的竞争力。未来几年,在做好主业的同时,海璟水产将合理配置整合优势资源,推进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水产预制菜产业。
“我们将继续坚持‘绿色环保、资源循环再利用、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宗旨,在实现‘无地域界限养殖’模式创新的基础上,着力于智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项目的多区域推广,及覆盖上下游一体化的绿色、现代、高效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的建设,以智赋能产业发展,以渔助力乡村振兴。”魏晓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