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个直径8米高2米的陆基循环圈养桶整齐排列,“巨型水桶”内水流不断,一条条鱼儿长势喜人。这壮观的“陆地养鱼”景象就发生在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岳凹村涌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循环水养殖基地。
“这一桶就能有3000多尾虹鳟鱼,每尾2至3斤,累计能卖20多万元。”说罢,负责人欧阳万宏抓起一把鱼饲料抛入池中,成群的鱼儿跃起抢食,腾起片片水花。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为保证一库碧水永续北送,2014年开始,淅川县在丹江口水库库区全面取缔网箱养鱼,“靠水吃水”的大水面网箱养鱼成为历史,赖以生存的渔民一时间没了收入。
“陆基循环鱼桶不仅可以通过生态池水草、鲢鳙等自然净化,进行循环利用,每个鱼桶还配置有传感器,用于增氧、测温、净化和杀菌等,水产循环养殖高效又环保。”淅川县水产服务中心主任陈大明介绍道。
近年来,在确保水质安全的前提下,淅川县把“陆基循环鱼桶”养鱼项目作为产业发展方向,利用丹江水的资源优势和丹江鱼的良好口碑,使其成为带动淅川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水产科技特派员每月到基层服务3次以上,对养殖主体急需的科技服务,我们做到随叫随到。”淅川县高级水产师刘德中介绍。
与此同时,为让产业发展更有活力,淅川县联合省市县水产专家组成水产科技特派团,深入养殖主体做好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疾病诊断与治疗、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服务。
“科技人员规划基地每个鱼桶配套水产养殖水循环再生利用系统,实现自动过滤、杀菌、微循环、增氧等多项功能。”涌泉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孔海燕介绍,养殖尾水经过处理集中排入生态净化池,用于养殖花白鲢和种植水生蔬菜等,既改善了库区水质,又保证了渔业生产。
截至目前,淅川县陆基循环水养殖主体达12家,已建成882个陆基循环圈养桶,饲养翘嘴红鲌、鳜鱼、鲈鱼、虹鳟等名优特产鱼,年产鱼600万斤,产值1.2亿元。
近年来,在省市水产专家的科技助力下,淅川县及时转变养殖模式,大力推广稻鱼综合种养、循环水养殖、减量用药、饲料替代野杂鱼等“五大行动”,变库中网箱养殖为岸上多品种混养,单一养殖为立体养殖,散养变细养,使淅川县水产业步入绿色健康养殖轨道,先后成功申报“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场”4个,“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1个,“省级水产良种场”1个,绿色水产品食品认证2个,有机食品认证7个,成功创建“国家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