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黄海水产研究所雷霁霖院士将大菱鲆引入中国,在取得全人工繁殖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并创建 “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后,以大菱鲆为主要代表的鲆鲽类养殖掀起了中国海水养殖业的第四次产业化浪潮。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在
目前,鲆鲽类养殖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北方海水养殖业的重要产业,是入选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仅有的5个水产品种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水产养殖业,尤其是海水养殖业朝着工业化现代渔业发展之方向。但随着鲆鲽鱼类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种质退化、养殖水源缺乏、饲料还是以鲜杂鱼、消费市场狭窄、病害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推动该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该产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国海水养殖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此背景下,2010年9月2日-9月4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主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承办,为期3天的“第一届全国鲆鲽类产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山东省青岛市隆重召开。会议期间,200多名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人士围绕着“鲆鲽类工业化养殖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分别从鲆鲽类工业化养殖发展战略、产业经济与政策、苗种繁育、遗传育种、健康养殖、设施与装备、营养与饲料、鱼病与渔药、加工与质量安全等领域进行了系统地报告与讨论。同时,《水产前沿》杂志对此次会议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
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雷霁霖院士在开幕式致辞时说道,“现有的鲆鲽类养殖,无论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已经具备了准工业化养殖的初步基础,实现转型提升的可行性大,速度会更快、示范意义会更强。我有一个预感,当前和未来的世界第4次工业,应该是生物工业,鲆鲽类的工业化养殖发展正逢良时,大有发展前途。”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工业化养殖?雷霁霖院士给出了他的答案,“循环水太重要了,如果没有循环水,就谈不上工业化了。实现了循环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问题都迎面而解,这就重中之重。”
关于发展循环水养殖的形势,雷霁霖在他的会议主题报告中提出目前发展鲆鲽类循环水养殖机遇和挑战并存:自从2005年以来,国家感觉到我国大农业包括水产,在生产程序中很多关键技术没有解决,决心通过研究项目来整体解决决关键技术,为产业技术体系出现的前提;而两年前的金融危机,水产相对于的产业受到冲击较小,也是实现工业化最好的一个信号;第三,随着“要把山东半岛打造成蓝色经济区”口号的提出,对整个沿海地带都有共同的影响力,为沿岸带的利用提出了基本的战略规划。这三个机遇,说明了我们的经济将逐渐朝着由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我们要走全循环的道路。
然而这个口号提出来以后,许多内陆工业,如石化、钢铁、制造等有排污问题的巨型工业聚集沿海、大量的岸带被旅游和航运所占用,水产养殖的空间受到极大地挤压,甚至大规模退出岸带和近海,而且也给现有岸带上仅存的水产养殖带来了用地、用水的困难。这些机遇和挑战都决定了未来必须要走循环水的工业化养殖。
对于如何实现循环水养殖,原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商志强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想至少需要两方面的合力,第一是政府层面的推进,政府的支持,政策的指导;第二是养殖户的层面。”商志强还指出,在这次会上,政府层面上的参与不是太多,各个地区的主管机构领导来的很少,产业的发展应该得到政府的重视。
威海市环翠区水产养殖协会秘书长王承禄提到,在1992-1993年他曾参观考察过法国的工厂化养殖场,确实对水的利用非常充分,对环境的污染非常小。回来以后,也做了一些尝试,但推广上始终存在难度。对于原因,王承禄认为,循环水的成本比较高,企业承受起来有困难,“农业要推广四化,会有农机补贴,而为什么渔业作为农业化进程组成部分,水产养殖业政府不能给补贴来上机械化?”
中国水科院渔业机械研究所作为筛选、上报农业机械补贴项目的单位之一,该所倪琦研究员解释,“每年我们都很想把循环水设备列上去,但是从发改委要求申请企业要有系列化生产、企业标准,还要有一定的容纳量。而我们的循环水设备使用量少,很难引起重视。”他表示今后将继续争取把循环水的设施纳入农机补贴,“未来能够有1/4-1/3的补贴的话,我想对企业上循环水机器的推动会非常大。”
此外倪琦也从淡水鱼类发展循环水经验谈到了自己的担心:“现在海水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有点走淡水循环水的老路有的企业尝试了,设备出来了,技术跟上了,但是推广不下去。什么原因?没有好的经济价值。大菱鲆的价格偏低,在现有的25-26元/斤的价格下,用全循环水来养殖,企业 利润很小。”
雷霁霖院士认为,在当前这种情况下,发展工业化养殖要走一条循序渐进的途径,“我们可以分两步,从初级工厂开放养殖走到中级工厂的半封闭养殖,在半封闭养殖模式下,换水量减少一半,节约了50%的水。这个模板出现以后,经过生产的检验,认为是行的通的,就可以在沿海辐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