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他叫何延忠,曾是甘肃有名的富豪,甚至凭借一己之力,让甘肃永登县成为了整个国内知名的“虹鳟鱼之乡”。
而甘肃境内大大小小的虹鳟鱼养殖地的技术,都是从他这里传承下来的,这也让他积累到了惊人的财富。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何延忠竟然异想天开的要在沙漠养殖虹鳟鱼,结果10亿投资打水漂“一朝回到解放前”。
债主上门要钱,员工也纷纷离职。面对一片狼藉的鱼塘,他只说了一句:“付出这一切,我认为很值得”。
1962年出生的何延忠,老家位于甘肃兰州永登县。自幼他的父亲就离世了,是母亲辛苦的将他们5个孩子养大。
机缘巧合下,在他工作地方不远处,竟有个养殖虹鳟鱼的实验站。每次闲下来的时候,他都会蹲在一旁,观察这些虹鳟鱼。
水温太冷不行,太热更不行,但何延忠却想到了老家的“药王泉”,那里的水温一年四季都保持在8℃,说不定虹鳟鱼还真能被他带回老家。
在何延忠询问专家后才知道,这种鱼非常娇气,在运输过程中即便水温没问题,但还要保证水质,否则很容易造成缺氧而死。
最后,何延忠终于找到了解决缺氧问题的办法,那就是通过“自然落差”增加水中含氧量,给鱼儿“补充氧气”。
很快将老家永登县发展成为了全甘肃乃至全国有名的“虹鳟鱼产地”,并带着一众父老乡亲也跟着富了起来,而他自己也家产过亿。
不过想要扩大养殖,最大的问题还是水源,不仅水源温度要适合,而且水质也必须有保障,尤其后一种,影响最大。
思来想去,他将目光锁定在了“药王泉”的源头,也就是祁连山冰川。但家里人却一致认为他疯了,如果成功,可以顺着祁连山冰川的河道,打造出一条沿着河道铺设的“虹鳟鱼产业带”。
说干就干,在2000年的时候,何延忠亲自前往敦煌西土沟寻找独立水源,并把鱼池的位置定在西土沟的下游。
如果这件事能够干成,何延忠将凭借一己之力,改善当地人的生活。要知道,一亩虹鳟鱼带来的经济价值,是种植麦田经济收益的300倍。
敦煌市阳光镇更是把何延忠视作“扶贫、改善当地人们生活的福星”,可以说尽一切可能,给何延忠行方便。
何延忠最终在当地建立起了一个规模高达1200亩的养鱼基地,光是投放的虹鳟鱼幼苗就有60万,并高薪雇了很多当地人。
大家热火朝天的干起来,有的人是期待赚钱,有的人是希望在这里能学到养殖技术,总之大伙对未来充满希望。
那是几十丈,相当于超过百米的沙海,就这样滚滚而来。两三层高的基地房屋,直接被掀飞,基地更是被风沙搅动的一片凌乱。
虽然这么大的风沙很少见,但一次下来,近乎摧毁了整个养殖基地,很多即将长成的虹鳟鱼连带新投放的鱼苗,基本上要么被卷上天,要么直接死了。
他们直言,钱再多,也比不上命重要。这一次风沙来袭,直接吓破了很多老员工的胆气,最后哪怕是提高待遇,也只有一少部分人被勉强留下来。
这一次是洪水,由于阳光镇上游连续多日暴雨,加上下游地区是沙漠,没有土壤可以固沙、削弱水势。
很多人认为,继续下去没有意义,老板损失了这么多,早晚要倒闭,而投资人更是没有信心了,纷纷撤资、讨债。
可以说,整个养殖基地人心浮动、所有人都认为,何延忠坚持不下去了。可谁也没想到,何延忠竟然要孤注一掷,再“搏”一把。
面对两次打击,一向执拗的何延忠并没有放弃,他认为他的思路是对的,这两次打击只是输给了对大自然的不了解,没有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所以,这一次,他要“抗沙”。只要能够“堵住”洪水、阻挡风沙,他距离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就不远了。
于是,何延忠决定,带着决定留下的员工一起治理风沙。有员工问他,“老板,养鱼能卖钱,这我能理解。
何延忠把所有人召集起来,笑着告诉他们,“在沙漠养鱼,如果没有适合的环境、好的生态,如何赚到钱”?
为此,他再次花费数百万,在西土沟上游容易聚集洪水的出水口位置,直接修建了13条泄洪河道,总长度高达100公里。
这项工程,不仅能阻挡洪水、风沙,而且还普惠下游的民众,让他们能够在干旱时也有水源灌溉农田和葡萄园。
但结果,天意弄人,2011年6月,一场百年难遇的洪水,席卷“沙漠都江堰”,何延忠四年来的努力,刚刚恢复一点元气,却又一次“血本无归”。
但最后,他说了一句:“值了”,因为他修建的“沙漠都江堰”阻挡了90%的洪水,救下了下游几十个村子,数千条人命。
有一次,何延忠感叹,这里已经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想在这里留下点什么,为这里做点什么,而不是灰溜溜的放弃、离开。
如果想走,他早就走了,只是既然不甘心,决定留下来,他就要坚持到最后,不惜赌上一切,大不了从头再来。
如今,他已经在这里扎根24年,但也因为很多像何延忠一样的人,才让库姆塔格沙漠停下的侵蚀的脚步,反而畏惧的向后退去了五六公里。